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家庭舉辦傳統家宴的情況越來越頻繁。這種帶著鄉愁、鄉音、鄉情的農村家宴,場所大多選擇在家中,加工、就餐場所一般在院子內,請來村里“土廚師”,就開席了。雖然大鍋菜吃著挺香,但提供“買、汰、燒”一條龍服務的農村廚師有沒有健康證、食品加工操作是否符合要求、餐飲具的清洗消毒有沒有到位等問題,也讓許多人心里犯起了嘀咕。
54歲的沈學林是吳興區織里鎮李家壩村的一名老廚師,原本在城里大酒店里做廚師的他現在專門在織里農村做家宴酒席,最多的一次做了40桌酒席。“沈師傅也是我們最早一批登記備案,經培訓合格持有上崗證的農村‘土廚師’。”吳興區市場監管局織里分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沈學林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做一場美味的家宴不值一提,做一場美味又安全的家宴那才是真正的厲害。”
隨著農村家宴旺季的到來以及氣溫逐漸上升,吳興區織里分局立足于實際,以規范提升農村“土廚師”管理為目標,著力構建農村家宴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筑起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防火墻”。
“我們聯合鎮食安辦對轄區內已登記備案的110名農村‘土廚師’以及新備案的10名農村‘土廚師’進行情況摸底排查,確保本轄區內所有‘土廚師’持證上崗。同時對登記在冊的農村‘土廚師’進行分層次食品安全知識培訓。”織里分局的工作人員介紹,培訓內容包括農村集體聚餐如何申報備案、農村廚師資格建檔備案、預防食物中毒等方面,旨在進一步提高‘土廚師’的整體素質。
據了解,培訓班還要求宴席舉辦人或流動廚師班負責人,在每次集體聚餐舉辦時,責任人應當提前2日向所在村(社區)食品安全信息員提出申請,并填寫《農村聚餐申請備案登記表》,申報內容包括宴席舉辦人姓名、事由、鄉村廚師姓名和健康狀況,聚餐時間、地點和人數與人員來源,以及聚餐地衛生條件、食品原料、調味品清單和菜肴清單等。
另一方面,強化區局、分局、鎮食安辦、村食品安全協管員為一體的網格化監管系統,以各行政村安全食品協管員為監管觸角,由市場監管執法人員進行專業的現場檢查和分類指導,重點查看食品加工場所是否遠離垃圾堆、禽畜圈養地及其它污染源25米以上;是否具有防蠅、防塵等設施;在家宴制作過程中,各類食品原料、半成品是否與成品分開存放;各類餐用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是否洗凈消毒,做到分類使用、生熟分開。
此外,根據農村集體聚餐餐飲食品安全應急處置預案,一旦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以及其它食品安全事故時,要求承辦廚師連同聚餐舉辦者立即將患者送往醫院醫治,及時逐級上報并迅速啟動各項應急處理工作,使事件得到及時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理。
來源:吳興時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