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網絡訂餐日均訂單量已超過100萬,每天有大量外賣“小哥”走街串巷給人們送餐。網絡訂餐這種消費新業態在滿足大眾需求的同時,也引出食安新挑戰。昨天,圍繞加強網絡平臺訂餐監管工作,上海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聯合召開辦理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專題座談會。會上,有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對網絡訂餐平臺及重要違規個人實行“雙問責制”。
據悉,單單上海,近7萬家持證或臨時備案的公共餐飲單位,就有一半以上已加入網絡訂餐平臺。目前,占市場份額絕大多數的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三大平臺共有本市入網餐飲單位約8萬戶次,部分連鎖餐飲企業還自建訂餐網站。
訂餐平臺快速擴張和訂餐量激增也為監管帶來了挑戰。據監管部門梳理,主要有五大問題:平臺對餐飲單位入網審查把關不嚴,無證餐飲偽造、冒用其他商家許可證照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有平臺業務員因為業績而為無證餐飲提供入網便利,突破法律底線;其次是平臺對餐飲單位入網后管理不到位,對許可證過期、超范圍經營等違法行為缺乏監管;三是配送環節食安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包括配送人員健康、配送箱包清潔、配送過程冷鏈控制等存在安全隱患;四是超負荷外賣帶來食安風險;五是外賣餐盒垃圾造成環境污染。
市人大代表許麗萍對網絡訂餐平臺無證經營“黑作坊”高度關注,提出建立嚴重違法人員黑名單的建議。她談到,可援引建筑設計界的做法:一旦有違法行為,對法人代表和重要違規人進行“雙問責”。市政協委員、餓了么董事長張旭豪表示認同:“我們現在是層層管理。200個送餐員鎖定一個銷售人員;10個銷售人員,鎖定一個區域經理。每個管理節點上都要擔負起責任,所以我也很支持加強雙問責制。”
加強網絡訂餐業態的監管,一直備受代表委員關注。昨天的會議上,市政協委員李國華、謝國群等對完善網絡訂餐監管提出建議。在他們看來,監管部門也要幫助企業夯實防范食安風險的能力,提升企業發揮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的能力,這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基礎。
市食藥監局局長楊勁松表示,針對代表委員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食監部門也在積極落實。比如,建立平臺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和從業人員“黑名單”制度,已有10人被納入黑名單。在推進數據共享,實施精準監管方面,近期,上海食藥監局會同公安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打擊網絡無證食品經營違法行為合作備忘錄》,加強政企網絡監管平臺數據共享。
政企數據“打通”已有實效。據透露,利用入網餐飲單位大數據分析,有望甄別出開店極快、外賣超量等可能存在較高食品安全風險的“網紅”餐飲單位,以及消費者差評率最高的餐飲業態,將幫助監管部門開展更精準的監督檢查。近期,上海食監部門經大數據比對發現,日料店反映集中,200元以下的“低價日料”食品安全問題查實率很高。
針對外賣餐盒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政府部門回應稱,市質監局已牽頭指導行業協會和兩家平臺研究制定環保餐具團體標準,實現塑料垃圾減量;同時,也正引導平臺推廣環保餐具,實現外賣垃圾源頭減量,并加強塑料餐具回收管理。
上海在治理網絡餐飲食品安全問題的同時,也不會放松對“線下”違法食品安全行為的監管。記者獲悉,上海今年底要基本消除無證無照食品經營企業。截至4月16日,全市已治理無證無照食品經營8359戶,尚存有無證無照食品經營12688戶。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蔡威、副市長許昆林、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出席座談會。
來源:文匯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