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旬以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生豬價格出現較快下跌。本文旨在分析生豬價格明顯下跌的多方面原因,并對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形勢下,生豬價格未來走勢作出判斷。
今年初以來,我國生豬價格出現了明顯下跌,目前豬糧比價已跌破盈虧平衡點,部分養殖戶虧損嚴重。今后要加快轉變生豬產業發展方式,健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機制,準確研判未來價格變化趨勢,促進生豬產業綠色發展和轉型升級。防范生豬及豬肉價格大幅波動,對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市場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生豬出場價格跌幅超28%
受南方水網地區環保禁養、北方玉米主產區飼料成本較低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生豬生產總體上呈北移西進、北增南減趨勢。據統計,2017年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生豬出欄量均比上年有所下降,浙江降幅更是高達11.7%;遼寧、河南、山東、云南生豬出欄量則有所上升,分別比上年增長0.7%、3.6%、1.3%、2.4%。
北移西進、北增南減的大趨勢下,經歷了幾輪豬周期,加之環保督查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小散養殖戶被淘汰,規模化豬場占比越來越高,大中型養殖企業比例增加使得行業集中度明顯增強。按照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出欄量5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將達到52%,比2010年提高14個百分點左右。另據調查了解,2017年湖南省某縣生豬出欄量203.5萬頭,規模化養殖程度已經達到51.2%。
然而,自今年1月第3周以來,生豬價格持續下跌,尤其是春節過后,價格下跌更為明顯。截至3月最后一周,全國生豬平均出場價格每公斤10.89元,比年初下降28.2%,比去年同期下降33.2%,比本輪豬周期最高點下降48.3%,為2012年以來價格最低點。
這種情況下,豬糧、豬料比價已跌破盈虧平衡點,預計未來生豬養殖每頭虧損額將超過260元。據河南某肉類加工企業反映,按照目前出欄生豬養殖成本核算,外購仔豬養殖戶養殖成本每公斤為12.38元,自繁自養成本每公斤11.7元,按目前出欄價計算,外購仔豬養殖戶每頭已虧損250元,自繁自養每頭虧損170元。
不過,相比全國生豬出場價格超28%的跌幅,豬肉批發、零售價格則呈波動性下降趨勢,累計跌幅明顯低于前者。從批發環節看,3月末全國豬肉平均批發價格每500克為8.44元,分別比年初、去年同期下降19.4%、25.2%;從零售環節看,36個大中城市豬肉零售價格每500克為15.12元,分別比年初、去年同期下降6.0%、10.5%。
產能擴張、集中出欄、需求減少等因素造成生豬價格下跌
分析認為,今年以來生豬價格明顯下跌,主要與生豬產能快速擴張、春節后集中出欄、豬肉需求減少等因素有關。
首先,近年來生豬產能快速擴張,市場豬肉供應充足。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生豬養殖效益較好,很多養殖企業紛紛調整產業布局、擴大生產規模,生豬產能逐漸釋放,市場供給明顯提升,填補了環保限養導致中小散養戶被淘汰所減少的市場份額。據公開數據顯示,2015~2017年河南某農牧企業生豬出欄量分別為203.5萬頭、311.4萬頭、723.7萬頭,分別比上年增長9.5%、52.8%、132.4%,預計2018年生豬出欄量仍將保持較快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部分行業外資本加快進入生豬養殖行業且規模較大。據報道,今年2月阿里云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達成合作,在未來實現全方位智能養豬,預計2年后達到2000萬頭。
另外,受母豬繁育性能提升、仔豬成活率上升、出欄肥豬頭重增加、屠宰率提高等多重因素疊加,生豬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豬肉市場供應量也隨之進一步增加。
其次,生豬集中出欄加劇了市場短期供過于求。一般地,春節前是生豬供銷旺季,養殖場(戶)選擇此時間集中出欄,但今年春節前大雪天氣影響了生豬販運流通,部分養殖場(戶)生豬出欄推遲半個月以上,造成節后肥豬集中出欄;加之養殖戶賣跌不賣漲心理,春節前壓欄惜售的生豬也紛紛拋售出欄,加劇了生豬市場短期內供需失衡,造成豬價大幅下滑。另外,個別屠宰企業受消費不振影響從而壓縮屠宰量、壓低收購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豬價下跌。
第三,居民膳食結構變化和春節后消費淡季導致豬肉需求明顯減少。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習慣、膳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由以前的豬肉消費為主轉變為牛羊肉、蔬菜消費比重明顯上升,豬肉消費需求減少而替代品消費需求增加,加之春節后豬肉市場進入階段性消費淡季,對生豬價格支撐較弱。據遼寧省某食品加工企業反映,春節后日均銷售量為46噸,比節前日均155噸下降70.3%;春節后日均屠宰量為1300頭,比節前日均3800頭下降65.8%。
第四,進口豬肉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對我國生豬市場也造成影響。2017年我國進口豬肉達121.68萬噸,為歷年豬肉進口量次高位,按照出欄體重110公斤、生豬屠宰率75%換算,相當于進口1478.8萬頭生豬。其中,2017年我國從美國進口豬肉16.58萬噸、豬副產品41.63萬噸。進口生豬產品平均價格每公斤低于國內市場3~4元,加之一些豬販子在暴利驅使下,大肆從越南、緬甸等國走私生豬及其肉制品,這些均對國內市場形成一定沖擊。
最后,目前生豬價格仍處于周期性波動下降階段。從近15年生豬價格波動比較來看,豬周期一般為3~4年,平均下降期約1.5~2.5年,且下降期呈拉長趨勢。最近一輪豬周期從2014年5月開始,到2016年5月達到最高點20.76元/公斤,之后生豬價格進入下降周期,截至2018年3月已下降22個月。按照生豬價格波動一般規律來判斷,目前生豬價格仍處于周期性波動下降階段。
預計后期生豬價格將呈弱勢趨穩態勢,但全年價格將低于去年
綜合以上原因分析,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今年生豬產能將進一步釋放,市場供給仍將保持充足狀態,不過能繁母豬存欄量減少、環保禁養限養政策趨嚴等因素也會對生豬價格形成一定支撐;隨著春節儲備豬肉逐漸消費完畢,以及“五一”“端午”等節日臨近,豬肉消費需求將有所回升;飼料價格上漲對生豬價格走勢形成成本支撐,3月末全國玉米、豆粕平均批發價格每噸分別為2000元、3179元,分別比年初上漲7.5%、5.5%,比去年同期上漲16.3%、5.8%;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我國擬對美國進口豬肉及副產品加征25%關稅,有利于減少進口豬肉量和國內市場供給,穩定國內市場價格。
考慮到目前生豬價格已跌破成本線,且為2012年以來價格最低點,預計近期生豬價格繼續走低空間有限,后期將呈弱勢趨穩、有所回升的運行態勢,但累計漲幅仍低于累計跌幅,全年價格水平將明顯低于去年。
防止生豬價格持續過度下跌“攻略”針對目前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
健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機制
目前中小規模養殖戶、散養戶仍占較大比重,對養殖收益判斷大體上是跟隨價格走勢和行情變化,往往造成生豬價格上漲時一擁而上,價格下跌時一哄而散。因此,有關部門應密切關注生豬生產和市場變化情況,加快完善覆蓋整個生豬生產、流通和消費等環節的監測預警系統,加強跨部門數據關聯比對分析和信息資源整合,加快生豬期貨上市步伐,多渠道發布生豬生產和市場信息,發揮監測預警信息對生豬生產的引導作用,促進生豬產銷銜接,引導養殖戶合理出欄和均衡上市,提升生豬市場調控的前瞻性、有效性。
2
減少中間環節,完善生豬產銷銜接機制
支持生豬產銷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引導生豬養殖場、定點屠宰廠、豬肉零售端直接對接,減少生豬運輸、交易等中間環節,引導整個產業鏈條合理分配利潤,避免養殖端虧損加重而零售端利潤增加的現象出現。鼓勵規模養殖場(戶)與大中型超市建立直接的產銷對接關系,推廣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直供直銷等新型畜產品流通方式,降低交易成本,穩定生產和供應,提高經營效益。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展生豬規模化養殖
一般地,“豬周期”不可避免,但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有利于降低市場風險、縮短虧損時間、減小虧損程度,且在降低成本、品質控制、疫病防控、食品安全、污染治理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有關部門要加大生豬品種改良、標準化養殖、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培訓、污染治理等方面扶持力度,積極發展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切實提高產業競爭力和風險防控能力。
4
進一步完善生豬保險制度
把生豬保險作為支持養殖業的重要手段,擴大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有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生豬養殖保險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把無害化處理作為生豬保險理賠的前置條件,避免病死豬低價進入黑市或隨意丟棄,為實現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提供保障。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