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漲價,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看似是漲價,實則是超跌反彈。豬價沒有強有力的消費支撐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之前屠企4塊多收的豬,并沒有被消化掉,而是從“活豬”變成了“白條肉”,放在了屠企的冷庫里,用來下次豬價的揚湯止沸。
盡管有大企業在那邊扛價,奈何胳膊擰不過大腿,還是一直被屠企打壓!
逢節下跌原來是這么回事
有人說,豬市有三個基本公理,而豬市亂象正是三個基本公理的不同組合演繹生成,它們像魔術師手中道具,通過不斷變換手法,而呈現出匪夷所思的景象。
這三個基本公理即是:
1.物以稀為貴。
2.賣跌不賣漲。
3.心理預期價格總是五角的整數倍。下面簡單解釋一下三個公理。
第一個,無須解釋了,它是由年度養豬巴巴網體現。
第二個為啥賣跌不賣漲?這得從人性談起,即是貪婪,在豬價上漲過程中,每個人的潛意識都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壓欄,只是自己沒有覺察到而己(別說你賣漲沒賣跌,只不過你先人一步而已)。只有跌價時方知已漲到頭了,那時出手不吃虧,但為時已晚!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公理是不可能被扭轉的。承認它,利用它——屠企就是以行動將這一公理證明來給養豬人看。
第三個意即養豬人習慣等那整價位,如5元/斤,5.5元/斤,6元/斤……(沒有人等一個5.9元/斤或6.1元/斤的價位,這也是人的潛意識在作祟)。
那么現在我們一起看看屠企是如何把這三個公理靈活運用乃至發揮的淋漓盡致的。
譬如說,屠企預判下一階段——雙節前后,需遠大于供,豬價可能會暴漲,心理預期價格是6元/斤。那么是不是就提前天天漲,漲到6元/斤時,大家會不會都將手中可供出售的豬拱手相讓,顯然不會,因為一旦臨近6元/斤,供方心理預期價位悄然發生變化,直指7元/斤。
那樣的話,屠企就會出現出價更高,收豬更難的被動局面。兼于此,屠企并采用“朝三暮四”手法以求反客為主,即臨近節日,迅速提價,瞬間破6元/斤心理預期價格,如提升至5.9元/斤或5.8元/斤。而后采用緩降方法直擊心理預期價5.5元/斤,對供方形成強大的心理威懾——“再不賣,破5.5塊心理預期價”。這時第二公理開始體現其作用,賣跌不賣漲實際上等于交械投降,更有甚者直擊5元/斤防線!
在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大提價結束了。從長遠來看,4月份的豬價不會大跌,但是再次上漲也很難,除非消費猛然增長。
來源:豬價格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