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樹立“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新理念,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保護糧食產能、做大做強糧食產業經濟,這是近日全省糧食流通工作會上全體與會者的共識。
提高站位,“農頭工尾”增活力
我省是全國糧食主產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間斷向外省輸出糧食的省份之一,回望來路,實踐證明,要推動我省由糧食資源大省向糧食產業經濟強省轉變,基礎就是要抓好“農頭工尾”。
抓好“農頭”,就是抓住省政府統籌整合資金360億元,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機遇,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推進糧食生產向環鄱陽湖區、贛撫平原、吉泰盆地和贛西糧食主產區集中布局;打造一批優勢糧食產業集群。以全產業鏈為紐帶,整合現有糧食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銷售以及科技等資源,支持建設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將“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的戰略落到實處。
抓好“工尾”,就是須培育產業主體,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近年來,隨著糧食產業骨干龍頭企業的壯大,去年全省國有糧食企業盈利2500萬元,糧食系統經營效益持續向好。
“在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下,全省糧食系統將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加快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糧食產業主體,加快建成適應江西省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省糧食局局長黃河說。
“大糧食”“大產業”,我省圍繞產業創新,進一步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以資本為紐帶,構建跨區域、跨行業“產購儲加銷”協作機制,培育一批以糧油加工、糧食倉儲和集散為主的優勢企業,提升糧油加工、倉儲物流等做強企業的綜合服務功能,打造具有競爭力、影響力、控制力的骨干國有糧食企業。
“大市場”“大流通”離不開創新。全省糧食部門將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需要,完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整合倉儲設施資源,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圍繞加快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建設,將沿京九線、浙贛線和贛江流域,打造南昌、九江、贛州、鷹潭、上饒、樟樹等重點糧食物流節點,建設省級糧食大型集散中心,推動糧食批發市場向供應鏈企業轉型,完善糧食進出省通道。
新起點開啟新征程。全省糧食部門實施“農頭工尾”的步伐,正朝著系統集成、整體推進的目標不斷前進。
找準定位,“糧頭食尾”強優勢
糧食產能與質量的權衡、深化改革“控增量”與消化庫存“減存量”的矛盾、綠色興農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等,涉及問題之多、領域之廣前所未有。
既注重“牽一發而動全身”,又講求“十個指頭彈鋼琴”。日前國家發布2018年稻谷最低收購價,是3年來下調幅度最大的一次??陀^看,這次稻谷調價既是一場全方位的生產力調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產關系變革。
新方法破解新課題。我省將全面落實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政策,傾力抓好“糧頭食尾”這一戰略性的舉措。抓好“糧頭”,就是須在籌措好收購倉容,確保新收儲政策全面落實,堅決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底線的前提下,樹立優糧優價導向,加大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的力度,引導農民多種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新品種。
抓好“食尾”,就是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優質糧食工程”,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今年,全省糧食系統將加快推動以大米、米粉和面粉為主原料的主食產業化,開發多元化、多層次、個性化和功能性大米、米粉和面粉主食產品。同時,大力發展全谷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構建適應不同消費需求的主食產業體系,提升主食產品社會化供應能力。
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放眼全省,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正方興未艾,今年我省將再建設150個專業化、市場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各級糧食部門將鼓勵和支持糧食企業發展“產購儲加銷”一體化模式,上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和協作,中間環節開展收儲、加工和糧油食品生產等業務,拓寬產業鏈條,下游延伸建設物流配送和營銷服務網絡,加速一二三產業融合。(徐國華 記者 宋海峰)
來源:江西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