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有什么辦法能避免我們‘今年賺錢明年賠錢’的問題一再出現?”“豬價瘋跌了找誰?”……
這些直接而樸素地發問來自于基層養殖戶。第一個問題是2009年中國政府網網友提給時任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的,第二個問題是北京一名養殖者提給當地農業干部的。
豬價被當作影響cpi走勢的重要因素之一,影響著全民的菜籃子。我國生豬出欄價格頻繁波動,“價高傷民、價賤傷農”何解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加強宏觀調控、加強市場信息預警有助于減小生豬出欄價波動幅度成了標準答案。
可是,事情是否如此簡單,“豬”事不順,到底是誰惹的禍?
彷徨調控還是不調控?
2007年至今的十多年間,我國生豬價格波動明顯,特別是2007年前后的生豬價劇烈波動,給我國政府相關部門上了深刻的一課:要把握住生產和市場動態,必須以科學數據分析和研判為基礎。
2007年以后,國家相關部委相繼推出了生豬市場監測機制。目前,農業部、發改委、統計局等部委已形成了按慣例發布月度、季度、年度生豬生產信息的機制。之所以這么做,一方面想努力為生產者、經營者提供預警信息,引導他們適時調整養殖規模和結構,做到對未來心中有數。另一方面,也是國家為健全生豬市場調控機制,緩解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進行調控的重要依據。
從國家發改委2017年發布的豬糧比信息來看,從1月份開始,豬糧比高于8.5:1的狀態一直持續,直到5月初,這其中1月中旬的豬糧比最高達到了10.48:1。而農業部發布的能繁母豬監測數據也顯示同比數處于遞減趨勢。豬糧比和能繁母豬存欄數月同比均出現了異常,說明我國生豬市場并不平穩,可是這一調控預案并未啟動,難道是啞火了?
“不是調控啞火了。2016年發改委就曾啟動過,不是不啟動,而是發改委在降低預案啟動的機會。”農業部國際畜產品市場和貿易首席分析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稱,現在關于低于豬糧比5.5∶1多長時間才啟動也不說,第一次還具體說持續4周。2015年以來,國家將豬糧比平衡點從6∶1降低到5.5~5.8∶1,說明產業在發生變化。
“當前是豬糧比價平衡點發生了變化,這個平衡點需要重新測算,當前的生產構成與以前差別比較大。”朱增勇稱,就算發改委啟動調控預案施行收儲和拋儲,得看到這種調控在任何國家也只是從心理層面給產業提振,不可能從本質上改變市場,而且如果大規模啟動收儲,誰來出那么多錢?
誤讀習慣只看表面不看內里
很多養豬人質疑,既然農業部的數據一直說能繁母豬在減少,既然市場一直缺豬,那未來豬價會一直高企,現在補欄合適嗎?
農業部畜牧業司監測分析處處長辛國昌告訴記者,國家的調控預案對于能繁母豬的存欄同比數的確是有一個參考的幅度范圍,但現在來看起不了什么作用,因為出現了一些新情況。
預測能繁母豬和生豬的整體趨勢,只看監測數字不能說明全部問題。辛國昌認為,行業人士習慣認為因為能繁母豬少了,所以全國就缺豬,結論未免太簡單了。“最近一波生豬好行情從2015年5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但能繁母豬數為什么一直沒增上來,各種質疑都有,但我們監測數反映的趨勢是靠譜的。”
搜豬網分析師稱,希望政府能夠提供一份實際的生豬數據,比如目前農業部的能繁母豬存欄還是在下降,那么,明年豬價是否還會繼續上漲?很不幸,目前很難拿到準確的母豬存欄數據。所以政府對于豬價調控,沒有數據真的很困難。
對此,辛國昌持異議:雖然能繁母豬數可以影響后市走勢,但還要考慮母豬的個體生產能力、肥豬出欄活重與屠宰率等方面的變化。可以發現,即便能繁母豬一直在降低,但psy(每頭母豬一年提供的成活仔豬數)和生豬養殖水平一直在提升;而且由于消費端的變化,母豬存欄數的變化和豬價走勢并不一定一致。比起使用能繁母豬存欄絕對數來預測豬價,根據母豬存欄數的變化趨勢,和消費端聯系起來,預測才更有意義。
能繁母豬監測同比數顯示減少,為什么生豬存欄沒增上來,辛國昌認為是因為環保風暴全國關了許多豬場。為什么價格沒有瘋漲,一是母豬個體生產能力提升;二是屠宰率提升;三是這幾年出欄活重增加。
門檻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分析師
豬價跌了找誰,這是養殖者關心的問題,消費者關心的則是豬價漲了怨誰。
在劉漢元看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宏觀經濟自身在變,行業參與者過于零星;另一方面,也是行業生產數據和未來需求數據在市場條件下的匹配關系沒有辦法去界定。
在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郭惠武博士看來,其中之一就是生豬的供給存在滯后性。從能繁母豬配種到豬肉上市要10個月以上的時間,當養殖戶發現生豬價格較高,決定擴大生產規模時,其擴張行為不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市場供給,而是會造成未來10個月以后的供給過剩,從而導致價格的過度下降。
我國豬肉市場規模巨大,生產者普遍規模小,在地域空間上也比較分散,所以,生產者很難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也無法對市場信息進行科學地分析和理性預期,直接根據當時的生豬價格來決定是否補欄或出欄。
“很多人只看價格變化,用處不大,像存欄、進出口貿易、成本、規模企業產能、環保政策變化這些因素,還有psy、胴體重、活重這些因素都很重要。對于價格波動,我覺得政府收儲還是有必要的,但不應是唯一措施。更多的還是應為養殖戶提供融資、保險等方面的支持,而且多部門來執行也容易扯皮,其實這應該由農業部門來主導。”朱增勇表示。
一邊是國家部委在為全面數據、精準數據發愁,而另一邊生產端卻對一些數據不予采信,這使行業數據信息處于尷尬境地。
“雖然養殖企業會看農業部的數據,但也需要專業人員來做分析。就算美國的監測體系很完整,做到判斷準確也不容易,否則這一行誰拿到數據都可以預測了。”朱增勇稱,目前不是沒有足夠的信息,而是需要人去捕捉、串聯這些數據和信息,并將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邏輯化,進而預測生產和市場變化。要正確判斷行業形勢,需要對這個行業足夠了解,既要有大量的數據支持,還要有合理系統的分析方法,這不能不說有一定門檻。
因為捕捉信息的能力差,也難以分辨哪些信息有用,對于那些中小養殖場戶,朱增勇建議,最好是通過加入合作組織,讓合作組織來給予他們一些預警信息;對于規模化的養殖企業,需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自己做好生產上的風險防控;二是跟蹤權威預警分析平臺發布的信息。雖然這個平臺不一定會告訴生豬具體多了還是少了,但可以提供判斷依據,企業可以據此形成自己的分析。
公開、透明、全面的信息是現代市場體系的運行基礎。朱增勇認為,農業部門需要加強預警信息綜合性平臺的建設,包括信息整合、加強預警團隊建設、力求預警信息的準確性等等。對于一些企業提到的對行業信息數據信心不足的問題,他持不同的意見:只能說他們沒有獲得充分的數據。
試問精準數據還有多遠
以往的統計監測工作已不能滿足對畜牧生產動態情況實時掌握的需要,農業部提出了畜牧業規模養殖監測工作的新思路,即通過搭建畜禽規模養殖云平臺,推進監管監測一體化,重點突出政府監管與服務功能;局部監測向全面監測轉變,重點加強對全畜種規模以上場戶監測。
想要熨平豬周期,首先要有大量的數據。馮永輝稱,2007年政府就想要熨平豬周期,但是現實是豬價波動越來越大,豬周期越來越長。
“局部監測向全面監測轉變是趨勢,但生豬現在還沒有到全面監測的水平,目前我國只有奶站是全面監測。豬業全面監測難度很大,而且從職能上講,全面統計是統計局的法定職能。”辛國昌稱,目前我國畜禽規模養殖云平臺還在試點中,全面推開是趨勢。未來,隨著散戶退出,養殖場減少,直聯直報是大趨勢。
“想要數據準確,監測預警樣本不擴大,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是不可能的。”朱增勇稱,美國畜牧業調研的樣本量占總數的10%,但我國現在連2%都不到。因為養殖戶太多,且養殖業沒法像電商那樣做到自動采集,目前大部分數據的生成還需要進行原始的人工調查,費時費力。
對此,辛國昌稱,未來監測點肯定要擴,但經費有限,政府預算才4000多萬元,監測站點擴大有困難。養殖場在全國分布廣,畜牧部門不可能一個個跑,要做的話得有預算,得給數據員解決勞務費等問題。現在是400個縣4000個監測村,但全國有60萬多個村。
為了讓數據價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要求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在農業數據方面,國務院要求統籌國內國際農業數據資源,強化農業資源要素數據的集聚利用,提升預測預警能力。整合構建國家涉農大數據中心,推進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涉農數據資源的共享開放,加強數據資源發掘運用。
實現數據共享的愿望很好,但操作起來難。朱增勇認為,我國目前全產業鏈數據是被割裂的,分屬于不同部門,部分數據共享還能實現,但絕大多數是不現實的。
“沒有立法保障,頂層設計,權屬明確,很難做到共享。你花了很大力氣積累的數據,我用來分析出了成果,成果算誰的?你肯定不樂意。譬如畜牧業的數據全部由畜牧主管部門來搜集并集成,分析預警也由其來發布是可行的。如果只讓人家提供數據,你又拿來用,成果跟他們沒有任何關系,我想誰都不樂意。”朱增勇有感而發。
來源:豬價格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