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中國每年都有2000萬人進入中等收入序列和他們對高質量食品的需求,歐盟的農民們就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暗暗搓手躍躍欲試了。
今年,歐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發展事務委員菲爾·霍根光訪華就已經來了五次,此次為參加在上海舉辦的2018中國國際食品和飲料展覽會(中食展),他帶來了來自于歐盟的70家、總體營業額超過1000億歐元(約合750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熱情為歐盟展區站臺。
“不管有沒有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歐盟的農產品(6.790, 0.01, 0.15%)對中國消費者來說都很有吸引力。”霍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歐盟對中國出口的農產品整體呈現3%的增速,而從2017年3月到2018年2月,就已經實現了3億歐元的增值。
霍根還透露,繼愛爾蘭牛肉之后,來自歐盟的法國、德國和荷蘭牛肉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進入中國市場。
中方行業協會官員指出,預計中國每年在牛肉方面有800萬噸的供應缺口。霍根告訴第一財經,這樣量級的缺口,比歐盟每年在此方面的總產量還高。歐盟的生產商已經表示要盡力參與到這一市場之中。
歐盟牛肉生產商盼望回到中國市場
霍根此次訪華的主要目的是和中方的政府官員溝通。他表示,當前存在很大的機遇,中國方面希望加大對歐盟牛肉等農產品的進口,來平衡中美之間貿易關系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霍根此行希望與中國商務部的官員當面協商,尋求進一步降低貿易壁壘的可能。
2017年4月在都柏林,中國與愛爾蘭正式簽署了《關于愛爾蘭輸華冷凍牛肉的檢驗檢疫和獸醫衛生要求協定書》,愛爾蘭牛肉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準入證”。
一年之后的2018年4月,愛爾蘭農業部部長克里德(michaelcreed)宣布中國市場正式對愛爾蘭牛肉開放,其中三家愛爾蘭牛肉工廠已經由中國政府機構正式批準,成為率先被準入中國市場的歐洲牛肉工廠。另外五家愛爾蘭牛肉工廠的獲批準入也指日可待。
霍根即是愛爾蘭人。對于來自家鄉的牛肉能夠率先進入中國市場,他倍感驕傲。
不過愛爾蘭能進入中國這一巨大牛肉市場的消息傳回歐盟境內,也讓歐盟其他的牛肉生產商們看著分外眼饞。
霍根坦言,歐盟的生產商們給了他“很大壓力”。他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勾勒了歐盟生產商眼中的中國市場潛力。
他表示,2017年中國肉類消費為7100萬噸,同期美國為3200萬噸、歐盟為3600萬噸,即中國一年的肉類消費超過歐盟和美國的總和。不過,如果以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費量來看,中國為50.3kg、美國為98.6kg、歐盟為69.6kg,在人均消費肉類產品方面中方明顯仍具有較大增長空間。
霍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過去的5年里,豬肉和乳制品等歐盟農產品對中國的出口總值是翻倍的。他認為,像豬肉和乳制品這些農產品還會繼續保持之前較高的增長速度,并在未來幾年里翻倍。
具體到肉類消費結構,風格也迥異。以2017年為例,中國肉類消費66%為豬肉,21%為禽類(雞鴨)、8%為牛肉、5%為羊肉。
在美國,其肉類消費49%為禽類,26%為牛肉,24%為豬肉;在歐洲,35%為禽類,47%為豬肉,16%為牛肉,2%為羊肉。這也令人對中國牛肉市場的增長空間充滿期待。
雖然沒有指名道姓提及競爭對手,不過霍根反復強調自身優勢:來自于歐洲的牛肉是不會添加生長促進劑的,且從出生的農場開始就具有可追溯性。根據歐盟法律,歐盟不支持在無治療目的的情況下在健康動物身上使用化學物質,為此歐盟的肉中沒有生長促進劑(抗生素、荷爾蒙等)。
闊別17年德法荷牛肉有望入華
2001年,由于歐洲瘋牛病暴發,中方于2001年3月27日下令禁止進口和銷售包括英、法、德、意、荷、比、盧等13個歐洲國家的牛肉、牛肉組織與器官等為原料生產制作的食品。由此歐盟牛肉產品退出中國市場已經近17年了。而在此期間,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牛肉進口國。
海關總署統計顯示,中國2017年進口牛肉約70萬噸,價值約33億美元(約合211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20%。
霍根表示,從2005年到現在,歐盟就沒有出現一則瘋牛病病例,歐盟也在多年內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改革,并賦予了產品高程度的可追溯性,建立了個體標識和產地標簽等系統。
“我們此行訪華也迫不及待地想說服中方我們沒有病毒了。”他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雖然沒有聽到具體的日期承諾,但是他知道的是,針對德法荷三國的所有審計考察和相關程序都已經完成。“我們認為這三個成員國很快可以看到進展。”
來參加中食展的法國肉類出口協會主席菲特(marcfeunteun)則表示,他希望第一批產品能在8月前運往中國。他認為,這一進程的加快同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的訪華推動是相關的。“在馬克龍訪華前,我還以為法國牛肉輸華還需要兩年的時間。”
目前,中國市場上90%的進口牛肉來自于巴西、烏拉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此前,時隔近14年,美國牛肉終于在2017年解禁入華。
豬肉、奶產品和水果一樣都不能少
在歐盟牛肉生產商希望重返中國市場之外,同樣看上中國市場的還包括更多的歐盟農產品生產商。
實際上,歐盟方面數據顯示,在過去5年中,肉和乳制品等歐盟農產品對中國的出口總值翻倍。
第一財經記者得知,此次以法方為例,就有法國國家乳制品行業協會(cniel),法國谷物種子行業集團(gnis),法國豬肉制品商、熟食商和肉類加工商工業聯合會(fict),法國果蔬跨行業理事會(interfel)四大農業食品行業代表攜手一同訪華。
fict的出口及法規負責人卡克羅(eldjidamakhloufi)表示,目前中國市場對法國的豬肉開始開放,法國方面很想慢慢培養中國消費者對法國豬肉的喜好。
霍根則認為,豬肉和乳制品這些農產品的對華出口還會在未來數年中翻倍。
卡克羅表示,對于法國豬肉制品行業而言,中國市場具有巨大潛力,中方自2013年開始對法國開放豬肉市場,目前已經有四家法國豬肉制品-腌制肉企業獲得了注冊許可,另有兩家在2015年已經開始接受觀察,并希望這兩家可以不久之后就能被批準對華出口。
法方給出的數據也體現了這種急速增長:在2017年,法國對華出口豬肉制品380萬歐元,同比銷售額增長了147%。
對于中國市場,以卡克羅為代表的法國企業和相關行業顯得迫不及待。他表示,目前中方的注冊審批流程為四年,如果能縮短流程、放寬市場準入,會有更多的相關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法國果蔬跨行業理事會的相關負責人科蓓(danielcorbel)則指出,法國很想將蘋果和獼猴桃賣到中國來。因為其他果蔬運到中國不受損可能很難,但這兩種水果的運輸方式已經很成熟。
歐盟和中國的整體貨物貿易額呈現逆差,但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則為順差,順差額高達65億歐元。根據歐盟提供的數據,歐盟對中國出口的農產品包括豬肉(10%),嬰兒食品和其他谷物(20%),酒類(10%),內臟、動物脂肪和其他肉類(9%),奶粉和乳清(5%),獸皮、皮革和毛皮(7%)和蔬果奶酪等其他類農產品(38%)。
歐盟方面以及上述法國相關農產品協會負責人均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他們都注意到了今年11月將在上海舉行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他們對此抱有極大興趣,屆時會率團積極參加。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