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管理者們很快就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在實驗室中培育的動物肉類是否可以稱之為“肉”呢?
有報道稱,今年市場上將出售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美國養牛者協會(usca)上月向美國政府提交了一份請愿書,倡導對“牛肉”和“肉”進行法律定義。
他們希望的法律定義能把“人造”或“人工合成”肉制品排除在外。他們堅稱,被標記為牛肉和肉類的肉制品,應該來源于“以傳統方式獲得的動物組織或肉”。
這是與廣受爭議的新興食品技術有關的最新監管問題。從轉基因食品、輻照食品到納米技術,爭論的焦點圍繞著我們想要的食物系統種類展開,以及我們為實現目標所采取的技術手段。
就像其他食品技術一樣,實驗室培育的肉類該貼什么樣的標簽已經引發了爭議。
實驗室培育肉類的興起
一般來說,那些在實驗室培育肉類的公司會著重強調他們未來的產品“瘦肉比例高”,以此來吸引消費者和食品標準監管機構。
由美國主要肉類加工商泰森食品公司(tysonfoods inc.)提供部分資金支持的孟菲斯肉制品公司(memphis meats,),將其工作描述為:開發一種用動物細胞培育真正肉類的方法,而不需要喂養、繁殖和屠宰真正的動物。
從事實驗室產品培育的創業公司普遍將動物組織工程定位為一種養殖形式,而非一種新的工藝流程。
另一家名為supermeat的硅谷肉類創業公司將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稱為“清潔肉類”,稱其與今天的大米、牛奶、番茄、肉類和西蘭花沒有什么不同,該公司認為:
我們所知道和鐘愛的所有食品都經歷了一些人類的密集干預,如果沒有人類的干預,這些食品是無法流入市場的。
然而諷刺的是,培育實驗室肉類的公司不得不強調培育肉類過程的新穎性,以便獲得專利和吸引投資者。他們還強調了實驗室肉類與傳統肉類生產的過程不同,以支持實驗室肉類在環保和倫理方面的聲明。
在實驗室中培育肉類與飼養、屠宰動物是截然不同的過程。培育肉類的過程首先是將來自供體動物或胚胎的干細胞浸沒到生物反應器的血清中,這種血清通常來自死牛的胎兒。
為了從實驗室培養的細胞中培育出動物肉,需要幾種技術的支持,例如理論上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實驗室培育的肉類,使其不僅具有多維形態,還包含脂肪和血液。
盡管技術壁壘依然存在,但大量投資涌入實驗室培育肉類項目,以及對肉價將下跌的預測,這些為合成肉制品將在三年內上市這一說法提供了支撐。
澳大利亞實驗室培育的肉類
貿易條約不允許澳大利亞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拒絕進口實驗室培育的肉類,因此澳大利亞將不得不進口實驗室培育的肉類,以及含有人造肉的3d打印機 “食品墨水”墨盒等產品。
但是,在我們可以吃到實驗室培育的肉類和三種蔬菜之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食品標準部門必須對實驗室培育的每種肉類產品進行公共衛生和安全評估。在我們的食品標準規范下,作為一種“新興”食品,實驗室培育的肉類需要進行這些評估。
在澳大利亞,肉類被定義為“任何動物屠宰之后的全部或部分軀體”。這里的動物既包括人們通常食用的動物,比如牛、豬和家禽等,也包括州和地區個別法律規定的允許人類食用的其他任何動物。
在澳大利亞,食品標簽上若要使用“肉”這個詞,食品必須符合上述法律定義。
出于道德考慮和市場原因,培育實驗室肉類的公司并不希望其產品滿足“肉類”的法律定義,畢竟被視為“無受害動物”是培育肉類的一個關鍵賣點。
由于需要使用從牛的胎兒血液中提取的牛胎血清,一些實驗室培育的肉類也將會包含部分被屠宰的動物。使用這種血清的合成肉就滿足了“肉”一詞的法律定義,可以被標記為“肉”。
但是,那些使用牛胎血液培育實驗室肉類的公司也必須避免使用“無受害動物”作為賣點,因為這種說法可能被認為是誤導消費者,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乳制品什么時候可以稱為 “奶”呢?
伴隨著實驗室培育肉類的標簽受到農業團體的嚴密審查,以及考慮到來自歐盟、美國和澳大利亞奶制品行業施加的壓力,禁止以植物為材料的乳制品使用“乳”或“奶”等標簽,例如不能叫杏仁奶或米乳,因此給實驗室培育的肉類貼上“肉”的標簽仍然存在政治風險。
同樣的,“無肉”這個詞并不適用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消費者會理所當然地期望,或至少第一印象認為,標著“無肉”的產品將不含有任何動物成分。
由于現在的處境舉步維艱,培育實驗室肉類的公司可能不得不選擇那些不包含“肉”這個詞的模糊的產品名稱,以及拗口的產品描述,比如“用動物來源的細胞培育的肉”或者“生物培養的來自牛骨骼肌肉的分離細胞”。這種聽起來不自然的描述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接受度和公眾信任度。
還有,在澳大利亞,食品標簽上須標明制造商的名字。
培育實驗室肉類的公司一直小心翼翼地將“肉”這個詞放在在他們的公司名字中,通常是商標名稱,比如mosameats、supermeat和memphis meats。在不引發任何法律問題的情況下,實驗室培育的肉類標簽上使用這樣的公司名稱,會讓消費者認為實驗室培育的肉類和傳統肉類是一樣的。
考慮到澳大利亞的一些團體可能受商業利益驅使而去削弱消費者對實驗室肉類的接受程度,所以更重要的是應該公開討論實驗室培育肉類該貼怎樣的標簽,即在一個透明和公眾廣泛參與的監管過程中進行討論。
然而,目前澳大利亞制定食品標簽標準的體制和程序是受到強烈批評的。與此同時,對澳大利亞公眾來說,農民仍然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群體,這也使得傳統肉類產品更有優勢。
實驗室培育肉類是更“廉價”的食物來源嗎?
實驗室培育肉類被定位為用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和工業化農業造成的危害,這些危害包括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
當然,一些實驗結果支持了“實驗室培育肉類比集約動物農業占用的資源和造成的污染都少”這樣的觀點。
但是,已經有人開始懷疑實驗室培育肉類的環境效益,或者至少提出了一個更現實的觀點。
在生物反應器中培育肉類,比生產其他植物性肉類替代品和飼養小動物(比如雞),消耗的能源更多。與此同時,生產培育細胞所需的材料對環境的影響尚不清楚,也不清楚在生產的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數量。
那么標簽該寫什么呢?
明確禁止將實驗室培育的肉類標注為“肉”,除了培育實驗室肉類的公司之外,可能還會吸引其他很多方面的關注。
對一些人來說,合成肉無疑是屬于“基因改造食品”專欄的,主流媒體的報道強烈地渲染了這些情緒。人們愈發青睞未加工的、完整食品可能會推動立法需求,要求用標簽區分傳統生產的肉和合成肉。
而對于其他人,尤其是食肉人群,實驗室培育的肉類可以調和吃肉與密集畜牧業造成環境危害之間的緊張關系。
與美國養牛者協會的態度不同,澳大利亞肉類和畜牧協會將3d打印肉類問世作為一個提高傳統牛肉產品價格的機會。
正如養牛人、即將卸任的北方地區養牛者協會(northern territory cattlemen’s association)會長tom stockwell所說:實驗室肉類的問世,使傳統畜牧業養殖的產品市場定位更高,也使我們的天然放牧方式更有吸引力。
我們可以預見,澳大利亞在未來幾年將會出現呼吁張貼強制性標簽以區分實驗室肉類和傳統肉類的游說活動。但與美國不同的是,澳大利亞的游說活動很可能不會抵制在實驗室培育的肉類上貼“肉”的標簽,更有可能把重點放在讓消費者知道他們的肉是實驗室培育的還是農場生產的。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