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廣告看療效。”這是小品演員趙本山在往年春晚舞臺上留下的一句經典臺詞。然而,對廣大喜愛保健食品的消費者來說,廣告遠比療效容易“忽悠”人。
今年3.15前夕,不少地方不約而同地將市場整治重點瞄準了保健食品,這種“重視”背后是保健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與行業健康發展的需要。歷經20多年發展,保健食品產業已成為中國健康產業的支柱,其巨大的市場潛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企業的目光。
然而,中國質量報記者調查發現,保健食品市場上的亂象屢見不鮮。不少保健品公司打親情牌,用虛假、夸大的營銷方式忽悠消費者購買產品。這無疑會成為行業發展的絆腳石。
“健康中國戰略的確立以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為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珍奧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玉琦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坦然表示:“雖然行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大好時機,但也應看到,行業制度不完善、行業標準不統一、行業道德不自律、從業行為不規范等問題依然存在,阻滯著行業前進的腳步。”
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與健康意識的提升,對保健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測,2018年中國營養保健食品行業收入將達到3534億元,未來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5.75%,2022年中國營養保健食品行業收入將達6343億元。
我國保健食品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2005年至今,整個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2015年9月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開始實施),以及《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2016年7月開始實施)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相繼推出,加上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能力的逐步增強,保健食品行業得到進一步規范,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據了解,目前,中國保健食品的市場滲透率還不到10%,而美國保健食品及膳食補充劑的市場滲透率已近80%,顯而易見,中國保健食品的市場想象空間巨大。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華鋒認為,隨著“十三五”規劃的正式落地,“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政策明朗、市場巨大”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保健食品行業迎來了最好時代。
“忽悠”亂象依舊嚴重
兩年前,每克售價高達千元的“極草”被國家相關部門從保健品中“除名”時,就曾引發全社會對保健食品質量安全的廣泛討論。應該說,在保健食品安全總體保持穩中向好的情況下,行業痼疾仍存。“突出表現在部分企業未經許可生產經營和進口保健食品,利用網絡、會議、電話、電視等進行虛假夸大宣傳、違法營銷、欺詐銷售,特別是針對中老年人、病人的欺詐行為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咸澤說。
極個別企業誠信意識淡薄,違法生產經營,虛假夸大宣傳,誤導公眾的消費,嚴重破壞了保健食品的整體信譽。特別是有的生產經營企業打“擦邊球”的惡性營銷,嚴重影響了行業的正面形象,破壞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合法經營的優秀企業深受其害。
“暴利不是靠技術和質量,而是靠營銷。”業內人士稱,許多高價保健品的營銷策略都與“極草”類似。近年來,“忽悠”式營銷不斷升級,有的炒作高科技概念,導致部分消費者偏聽偏信;針對老年人的免費“健康講座”不斷增多,實際上是給老年人“洗腦”,保健品的營銷策略也從“廣而告之”,升級為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精準“忽悠”。
為了將產品打造成“神藥”,一些保健品廣告已不滿足于在電視等傳統媒體上狂轟濫炸,互聯網和新媒體也成為保健品新的營銷渠道,甚至有大量沒有取得保健品“小藍帽”的假冒偽劣產品也出現在網上。食藥監部門專家稱,目前我國認可的保健品27種保健功能中,并沒有防癌抗癌這一功能。
據國家食藥監總局稽查局處長馬忠明向媒體透露,保健品廣告違規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缺少生產批準文號、廣告批準文號、保健食品標識等應有標識,含有擴大保健品功效等超出說明書范圍的表述,含有不科學的表述功效的斷言和保證等。
消費升級引導行業新發展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放緩、人口結構的變化、科技的進步,消費者正在經歷轉型,其行為呈現三大特點:消費升級,對生活品質要求逐步提高;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深入日常生活。
消費者的轉型不斷顛覆傳統行業,推動著行業的變革。思略特認為未來保健食品行業將呈現三大發展趨勢:渠道模式愈加注重體驗和服務、網購消費群體的崛起,以及營銷模式多元化。陳玉琦認為,中國保健產品面臨三大挑戰:一是行業自身。保健產品生產企業的經營水平參差不齊,營銷手段大多停留在初級階段,容易讓消費者對行業產生偏見。二是消費者意識。雖然我國公民整體健康意識不斷增強,但中國人口基數大,很多人的保健意識、治未病意識依然薄弱。三是國家層面。國家實施嚴格的監管,對行業、對企業的發展是好事,但由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對國家監管仍是考驗。
目前,保健食品銷售渠道分為直銷、藥店、電商、商超等。其中,直銷模式仍是保健食品銷售的主要模式。電商渠道是增長最快的渠道,從2011年的34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5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65%,2015年的市場份額與第二大銷售渠道藥店的市場份額幾乎等同。如今談論快消行業,電商是繞不開的詞,保健品行業也不例外。記者在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統計發現,2017年熱銷的本土保健品品牌主要有湯臣倍健、修正、康恩貝等。
在新消費新特點的大環境變革下,中國保健食品行業未來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高速發展但未成熟的中國保健食品行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行業將加速整合,重新洗牌,堅持質量第一的企業將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靠“忽悠”的企業生存空間將逐步萎縮,全行業的發展會更加健康。
相關鏈接
選購保健食品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認準“小藍帽”。正規的保健食品的外包裝上,會印制有一個“小藍帽”形狀的標志,并標注有“衛食健字”或“國食健字”的批準文號,以說明國家藥監部門對這個保健食品的成分、生產工藝、廠家資質都進行了嚴格的審核和認證,產品質量有保證。但是,近年來有不法商販盜用健字號,因此消費者購買時要認準品牌,或者在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上查詢產品名稱或健字號。
二是不要盲目聽信廣告。藥監專業人士提醒,保健食品廣告與藥品廣告一樣,不允許宣稱效果立竿見影、患者現身說法、專家出面認可等,但目前很多保健品廣告都違規宣傳,夸大效果。應該清楚,保健品不是藥品,僅有輔助治療的功能,消費者購買時應該理智選擇。
三是注意禁忌癥。藥學專家提醒,保健品有其適用范圍,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特別是青少年、孕婦等,服用保健品或營養品要格外留心。一些本身就身患疾病、正在服用藥品的人士,更要注意保健品是否與所服用的藥品沖突,是否會對病情造成不良影響。
四是認準正規購買渠道。目前保健品不僅在實體店銷售,網上銷售、電話銷售和電視購物也很火爆,很多未經國家食藥監局認證的保健品由此流入市場,特別是網上代購的進口產品,很多功效成分不明。藥監人員提醒消費者,購買保健品要通過正規渠道,并且保留好消費憑證,一旦發現有問題可及時撥打食藥監部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五是理性選擇保健品。保健品首先不是藥品,能調理生理功能,但是對治療疾病效果不大,可以用來進行輔助治療。國家對保健食品的功能規定有27種,包括:免疫調節、調節血脂、調節血糖、延緩衰老、改善記憶、改善視力、促進排鉛、清咽利喉、調節血壓、改善睡眠,促進泌乳、抗突變,抗疲勞、耐缺氧、抗輻射、減肥、促進生長發育、改善骨質疏松、改善營養性貧血、對化學性肝損傷有輔助保護作用、美容、改善胃腸道功能。同時,在保健食品包裝標簽上不能含有或暗示具有治療作用。凡是超過上述27種保健功能范圍的宣傳都是違法的。
來源:中國質量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