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泱泱大國,中國經濟是市場經濟,無論哪一行都有周期,都有最高的時候也有讓人難以堅持破產的低谷期。養豬門檻比較低,所以導致很多不會養豬不專業的人,都參與進來,而且持續養豬也沒突破。
豬周期會讓很多人倒下,也會讓更多的養豬人更加堅強。因為他們手中的武器就是讓豬養的更好,死亡更少,成本更低,讓他們持續提高生產效益,降低成本,看的至關重要;豬周期讓很多人得到成長,讓更多的人在養豬路上得到更多的創新。
說真的,如果在當前普遍每頭豬賠本幾百元的情況下,仍有百元利潤的養豬者,肯定是讓人羨慕的。但同時也給大家一個思路:若我們接受“公司+農戶”的聘用,按照條件來定價養豬和賣豬。或者聯合組成養殖合作社,與當地屠企達成協議,也定價養豬和賣豬。我們養豬人是不是就不用這么遭受豬周期的折磨?更適合豬場的發展?換個思路和做法,豬場的生存能力是否會大幅提升?養殖利潤會更有保障?
公司+農戶模式對農民的優勢:
首先,這種模式將生豬養殖的環節進行分解,公司承擔其中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部分,農民利用自身的土地和勞動力等資源合作共贏。公司給農戶提供豬苗、飼料獸藥、技術管理指導和生豬回收,農民只要做好育肥,把豬養大出欄就行。
養過豬的會比較清楚,成本最大的兩塊在飼料和豬苗。買豬苗成本高,自己養母豬對于養殖技術水平和豬場硬件設備要求高,母豬和斷奶保育階段是問題最多的階段,大部分自己搞養豬的發生虧損都是在這兩個環節出了問題;育肥階段的豬對技術要求低,按照養豬操作手冊養殖就行,出現疫情還可以呼叫公司技術員來解決,飼料獸藥豬苗都是公司的。
自己養豬能賺多少錢還要看賣豬水平高不高,賣不起價格就掙不到錢。但這種模式的肥豬都是公司統一回收的,按照數量給農戶發錢,基本是固定的收益,與行情沒關系,收入有保障;高一點的有200元/頭左右,年出欄兩批,每批次500頭,一年大概20萬收入。
公司+農戶對農民不利的地方:
農戶需要自建豬場,解決環保和土地問題,環保不達標不批準建,已經建成的要整改,禁養區已經建成的豬場要全部拆除,所以需要投入資金去建立環保設施;如果被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可能會被拆除。
疫病和管理因素決定每頭豬的收益,公司雖然會對養殖戶進行培訓,提供技術管理指導和重大疫情處理,但養豬是一項長期變動的過程,受環境和管理水平影響,用的飼料多少,育肥到出欄時間的長短,豬的品質,死亡率等都會對收益有影響,所以新手還是要慎重考慮。
覆蓋面積有限,公司+農戶有地區限制的,公司要先在該地區建立種豬場、擴繁場和母豬場,配套建立飼料廠等,然后以這些區域為中心向周邊招收合作農戶,只有等這些都投產后才有豬苗發放給合作農戶,而且豬苗有限,不是農戶想養多少就能養多少。
需嚴格按照公司提供的流程進行,就算您以前是養豬的,也必須在公司的制度之內養豬,還需要繳納保證金等,收益在公司定制的范圍內浮動,就算豬價再高,養豬利潤再大,和農戶也沒什么關系。
來源:養豬資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