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中午,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市民劉女士通過外賣平臺從賽罕區新華東街維多利摩爾城內一家餐飲店訂購了午餐。從快遞小哥手里拿到外賣時,劉女士發現餐盒包裝袋口有一個小“封條”,上面打印了餐飲單位店名、地址、餐品制作時間(精確到分鐘),還有一個提醒消費者收餐時仔細檢查包裝是否有破損或人為打開的痕跡,以及在兩小時內食用完畢的溫馨提示。“這個小‘封條’特別好,堵住了食物被污染的漏洞。以后訂外賣更放心了。”劉女士說。
據呼和浩特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人員介紹,這個小“封條”叫作封口標簽。主要是為了防止配送中的餐品被惡意開啟,防止食品污染。目前,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在全市率先實施了食品安全封口簽項目,向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具有外賣資格的商家提供封口標簽。“消費者如果收餐時發現封簽破損可當場拒收。”烏蘭察布東路食品藥品監管所所長謝俊良說,網絡訂餐封口標簽樣式統一,貼在包裝好的餐品封口處,撕裂之后,標簽無法復原,相當于給外賣貼了一個安全“封條”,上了一個安全“保險”。
賽罕區食藥監管局餐飲服務監管科科長馬元婧表示,推廣使用封口標簽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是對餐飲商戶的一種保護和食品安全的提升。在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時,也有助于厘清各方的責任。
據了解,賽罕區內共有1700多家具有網絡訂餐服務資格的餐飲服務單位。賽罕區食藥監局已印制了2000余份樣板封口貼發放給獲證餐飲企業,并將電子版發放給餐飲服務單位自行印制。截至目前,賽罕區所有具有網絡訂餐服務資格的餐飲服務單位已全部開始使用封口標簽。
來源:中國醫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