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是養豬王國,養豬效率非常高,尤其以母豬高產著名,讓其他國家都望其項背。
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詞語來準確地描述丹麥養豬業,他們渴望知識和進步,同時也明白自己所面臨的挑戰比其他國家都超前,這個國家在養豬業方面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榜樣。
丹麥現代化養豬場內的妊娠母豬均無特定病原體,均能在豬欄內自由走動,還可隨意叼銜稻草。
有很充分的理由可以認定,丹麥養豬業是21世紀全球養豬生產與銷售的標桿,特別是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將中國、美國、德國、西班牙、巴西和越南列為全球6大豬肉生產國的背景下,這一說法更是一種強有力的聲明。但高效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指從更少的資源中獲得更多的產出。
丹麥人一直以來通過各種舉措向世界展示著如何利用更少的投入來生產出更多的生豬和豬肉產品,同時還能滿足現代和未來疾病控制、動物健康、動物福利、農場和屠宰場的勞動力等方面的標準。此外,丹麥養豬業從業人員更年輕,更有見識并注重研究,整個行業以出口消費為導向。
丹麥概覽
丹麥國土面積僅有43094km2,是一個很小的國家。這里氣候適宜,冬季溫和多風,夏季涼爽,再加上地勢平緩起伏,非常有利于農業特別是養豬業的發展。丹麥63.4%的土地用于農業生產,主要的農產品包括大麥、小麥、土豆、甜菜、豬肉、乳制品和魚肉。丹麥總人口大約有600萬,首都哥本哈根有130萬人口,是丹麥最大的城市。
世界一流的養豬生產
不可否認,丹麥養豬戶的育種能力屬于世界一流水平,他們培育的仔豬存活率是最高的。從統計結果可以明顯看出,丹麥的豬場平均每頭母豬每年生產30.5頭斷奶仔豬,如此高的生產力表明,數年來丹麥利用較少的種豬培育出的仔豬數量越來越多,連德國都是他們的現有客戶。
丹麥養豬場生產的仔豬健康且價格公道,近年來丹麥向波蘭的生豬出口也因此得到蓬勃發展。丹麥的養豬戶普遍較年輕,他們更具創新精神,更愿意與他人合作,還能得到養豬研究組織的支持。這個養豬研究組織歸農民所有,由農民支付經費,主要投資于遺傳學研究、動物福利、減少抗生素使用以及對未來養豬生產至關重要的各種核心議題。
高效的加工業
像所有農民一樣,丹麥養豬戶也需要一個獨立于農業之外的,高效不斷擴大規模的加工業,丹麥的加工業在終端產品的銷售和出口方面也可樹為典范。世界3大豬肉加工企業之一的丹麥皇冠是國內最主要的加工商,屬于農民自營企業,因此,丹麥農民在自己的價值產業鏈上擁有大量的股份,而這個價值鏈每年生產豬肉約200萬t,出口價值近40億歐元,占丹麥所有豬肉生產價值的2/3,基于此,丹麥最有資格在世界上宣稱本國的養豬業為出口導向性行業。
丹麥是如何做到的?丹麥的養豬業渴求知識,并能意識到新的挑戰,與此同時也經受著經濟上的壓力,更為重要的是,整個行業不斷地在改變。改變的一個例子就是制定“成長計劃”,以此來增加丹麥育肥豬的數量。2015年丹麥生豬屠宰量為1900萬頭,比2014年僅有小幅增長,但這個數量并非是丹麥皇冠運轉的最大負荷量,更多的仔豬并未在丹麥境內成長育肥,而是出售到了德國和波蘭。
丹麥養豬研究中心(seges)正在研發具體的措施來提高精加工部門的財務業績,增加屠宰數量,擴大出口,為丹麥養豬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還突破抗生素使用的新領域,測試如何將抗生素使用減少到零;對比哪種寬松的母豬產仔系統更合理,一旦國家禁止使用母豬妊娠欄,養殖戶就可盡快做出選擇。seges研究的關鍵政策還包括終止給豬實施閹割和斷尾。
未來的挑戰
未來的發展會是否一帆風順?答案很簡單,因為丹麥人自己已經意識到要面臨的挑戰和危機。例如,生豬出口的增長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丹麥的育種企業(和丹麥的祖代供應商)帶來了利潤和收益,但另一方面對丹麥的加工商卻是一個威脅,如果暴發非洲豬瘟或其他豬病,就會導致生豬交易受到檢疫管制,整個行業很容易因此受到影響。
另一個挑戰是,母豬子宮的大小也是有限的,丹麥人真的能讓1頭母豬年復一年地持續生產幼仔嗎?此外,作為世界兩大肉品加工巨頭,丹麥皇冠和位于日德蘭半島的德國蒂坎(tican)公司能否攜手合作,讓他們的新戰略發揮功效?這些都是丹麥養豬業需要擔憂的問題。
來源:豬價格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