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一直也是有人加入,有人退出,雖然禁養區政策已經在2017年底結束,但是國家對于畜牧業的健康有序還是很重視的,俗話說,豬糧安天下,豬肉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還是非常大的,要想把豬養好,就要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信息,豬場的治理改革是國家發展的趨勢,這也是養殖業規范化和規模化的必經之路,順應時代做出調整的人,才不會被淘汰:
1、濫用抗生素的養殖戶
中國每年要消費5-6億頭豬,占到了全世界豬肉消費的一半,豬肉最后還是以種種形式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因此安全健康尤為重要,國家要求各地獸醫行政部門監測腸道血清變化和耐藥性等,主要監測大腸桿菌(仔豬黃白痢等),腸球菌(豬敗血癥等),沙門氏菌(仔豬副傷寒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滲出性皮炎,又叫油皮病)等,一經查出,就是罰款或者被禁養。
2、污染嚴重的養殖戶
養殖污染已經成為影響農民生存環境的重大問題,雖然禁養政策一經結束,但是對于養殖污染的治理,肯定是會越來越嚴格,國家也給予了相應的優惠和補貼,如果一個養殖場的污染影響到了周圍的居民,然后被舉報的話,70%的可能性就是被政府下達拆遷通知,之前養殖戶養豬,都喜歡靠近水源,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排污,但是這種情況以后不會再有了。
3、養殖技術缺失的養殖戶
每次當豬價上漲的時候,就會有一批養殖戶加入到養殖隊伍中來,但是養豬畢竟是需要一定技術的,很多養殖老手經常說,先學再養,邊學邊養,如果不能多學習知識,一旦發生養殖風險,那么損失將是致命的,有些養殖戶朋友經常在文末留言,說沒有補貼就是賠,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生豬傷亡,有的會有一定的補貼賠償,然而主要還是要把預防做到前邊。
4、規模較小的養殖戶
在中國,大多數都是小型養殖戶,也被稱為散養戶,散養戶的問題相對也是較多的,比如設備落后,養殖理念陳舊,飼養條件較差,抗風險能力差,國家的補貼主要在于規?;i場,散養戶是沒有補貼的,在2017年,散養戶被關了上萬家,并且隨著污染嚴重,也可能會被強制拆遷,因此養殖戶朋友要結合自己豬場的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盡快形成一定規模。
來源:中國養殖業聯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