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普通大米,這種黃金大米增加了β-胡蘿卜素,從而可防治維生素a缺乏癥。這種疾病困擾著全球上億兒童的健康成長。國際水稻研究所預計,第一個轉基因黃金大米性狀的高產品種將于2020年前能大規模商業化種植。
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官網獲悉,irri已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fsanz)、加拿大衛生部(health canada,hc)、菲律賓農業部-植物工業局(da-bpi)遞交了關于gr2e黃金大米可直接用于食品、飼料或加工食品的生物安全認證的申請。
其中,菲律賓于7月26日發布了有關上述申請的公共信息,并進行60天公眾意見征詢。fsanz也于8月3日公布相關信息,稱經評估黃金大米是安全的,于當地時間8月3日-9月14日向公眾征求意見。fsanz稱,這種黃金大米并不是要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行銷售和種植。irri向其申請,主要是避免出現貿易問題。因為irri正在菲律賓等國推廣這種黃金大米,將來或有少量轉基因大米會不經意間混入普通大米中,再出口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據fsanz官網,gr2e黃金大米是第二代的黃金大米,轉入了三個基因,分別為玉米的基因(psy1)、細菌pantoea ananatis的基因(crti),以及源自大腸桿菌菌株k-12的磷酸甘露糖異構酶(pmi)基因。前兩個基因表達的八氫番茄紅素合酶蛋白(psy1)和胡蘿卜素去飽和酶蛋白(crti)是水稻胚乳中不存在的蛋白質,卻是β-胡蘿卜素合成過程中提供支持性作用的必需的中間體。后一個基因用于篩選。人類在食用黃金大米時,可以將攝入的β-胡蘿卜素轉化成維生素a,起到防治維生素a缺乏癥(vad)的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9年和2012年的報告中指出,全世界有1.9億-2.5億的學齡前兒童仍飽受vad之苦。維生素a缺乏會使人免疫力降低,甚至導致失明或死亡。
目前,已有多種方法可以防治vad,比如通過均衡膳食、維生素a膠囊的補給等等。但這些干預措施對于發展中國家偏遠、貧困地區的低收入人群來說,可能很難做到。
目前,涉及黃金大米專利的所有者們均宣布放棄了專利,將無償提供給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地區的農民使用。除了出口銷售外,并無限制,農民收獲黃金大米后可在當地銷售或由種植者重新留種種植。所以這種轉基因大米和普通大米的價格差別不大,為貧苦地區的人防治vad提供了更多可能。
據irri官網介紹,黃金大米仍處于試驗研究階段,已經達到了目標水平,可滿足vad風險最高的目標人群對維生素a平均需求量的30%-50%,并且在多種環境狀態下和常規品種具有相同的產量和性能。
目前,該產品的安全測試已完成,正在接受菲律賓和其他地方監管機構的審查。不過,這款黃金大米尚未提交申請,以尋求在菲律賓和孟加拉國監管下無限制地環境釋放。
irri還計劃對這種黃金大米進行額外的產品測試,比如評估消費者對其品狀性質的評價,以及通過人類生物學效價的研究評估來確定不同維生素a狀態對黃金大米消費的影響。生物效價將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并且只有黃金大米獲得適當的監管授權和相關機構的審查委員會許可后才能進行。irri表示,第一代高產的黃金大米品種將于2020年前提供給農民進行大面積種植。
irri總部位于菲律賓,是亞洲歷史最長、最大的國際農業科研機構。它是一個自治的、非盈利的水稻研究與教育組織,以減輕人類的貧困和饑餓、提高水稻種植者和消費者的健康水平、保證水稻生產環境可持續性發展為使命。
來源:澎湃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