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和家禽是很多消費者平時喜歡吃的食材。在我國市場上,活魚和活雞、活鴨等家禽尤其受到人們的喜愛。但近幾年來國內媒體不斷爆料稱,在活魚長途運輸途中,商販會在裝魚的水箱中違法添加孔雀石綠以提高魚的存活率。孔雀石綠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禁止用于水產品中的一種可致癌化學物質。家禽在運輸途中的存活率要比魚類高出很多,因此商販們一般無需在雞飼料中添加違禁化學品。但由于活雞、活鴨等家禽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接觸活家禽無疑會大大增加消費者患禽流感的幾率。這樣一來,吃活魚或活禽似乎成為不安全的消費行為。
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終年氣候炎熱,但在過去20年里從未發生過禽流感(除個別新加坡人赴海外患禽流感外),或很少因食用海產品而罹病。筆者退休后由于每年都要在新加坡生活半年左右時間,經常去新加坡菜市場(當地居民叫做“巴剎”)和超市買菜。幾年下來對新加坡政府食品主管部門如何控制市場上魚、家禽的質量安全有了實際的了解。
新加坡市場上基本上看不到淡水魚(尤其是青、草、鰱、鳙等“四大家魚”以及河鯽魚、黑魚、黃鱔等中國市場上極為常見的淡水魚類),故新加坡不存在如何保證淡水魚存活的問題。在新加坡大型超市的魚類貨架上,堆滿了碎冰塊保鮮的海水魚,它們一條條整齊碼放在碎冰塊中,顧客可自由挑選。在新加坡也沒有發現我國市場上經常見到的河蝦,所有蝦均為人工養殖的海蝦(也有馬來西亞或印尼漁民捕撈的野生海蝦,但價格十分昂貴)。為適應各個階層的消費者,新加坡大型超市里也有高級魚類供應如金槍魚、加拿大鱈魚、阿拉斯加帝王蟹和澳洲龍蝦等等。這些高貴食材一般都裝在放滿冰塊的玻璃貨架上供人選取。
再談談新加坡市場上的雞等禽類的管理。筆者5年前第一次赴新加坡,想去當地菜市場買一只活雞。但奇怪的是,找遍整個菜市場均未發現有活雞蹤影。經詢問得知,新加坡政府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立法禁止在菜市場賣活雞,菜市場出售的所有禽類均為在屠宰場處理好(去內臟)并消過毒的冰雞(冰鴨很少見)。據說這是為了杜絕禽流感的傳播。現在國際上公認:禽流感一般與接觸到帶有禽流感病毒的活家禽有關。故盡量避免與活禽接觸可大大減少患禽流感的幾率。據了解,亞洲國家日本和韓國現在也采用供應冰凍家禽的方法來降低人患禽流感的風險。
筆者認為,新加坡食品衛生主管當局采取的上述做法對我國也是一種可供借鑒的模式。雖然我國幅員遼闊,各省之間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管理難度大,而新加坡作為一個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管理起來相對容易一些,但借鑒和學習他們好的管理經驗,對減少我們消費者的恐慌心理,提高食品質量,保障食品安全無疑大有幫助。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