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消費者協會對市場上42種鎂片產品進行了檢測。作為德國銷量最大的營養補充劑產品,檢測結果顯示,過半鎂片產品均有問題,會對人身體造成傷害。
德國自然環境不適宜耕種蔬菜,飲食結構相對單一。為調節膳食平衡,德國人對營養補充劑有特別的偏愛。據統計,1/3的德國人會經常購買營養補充劑,平均每年共花費10億歐元。
營養補充劑經常以膠囊、藥片、藥丸的形式,與非處方藥、醫療產品和特殊醫療用途的食品(例如保證膳食平衡的醫療輔助性食物)一起出現,消費者很難將他們與其他有相似功效的藥品區分開,也往往高估其功效。
在德國民意調查機構forsa的一項調查中,51%的受訪者認為營養補充劑“非常有效”或“更有助于健康”。在日常購買營養品的消費者中,這一比例高達83%。然而營養學家一致認為,在德國,絕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日常膳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對正常人群而言,服用營養補充劑非但不會有助于健康,攝取量過高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德國消費者從產品包裝上能得到的可靠信息十分有限。最大的誤區莫過于認為營養補充劑會得到與藥品相同的效果。forsa的民調顯示,55%受訪者認為營養補充劑上市必須通過國家檢測,47%堅信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銷售前會逐一經過官方檢驗。事實上,營養補充劑的上市不需要類似藥品的授權許可。根據德國法律,營養補充劑屬于食品范疇,不需要藥品授權,也就不需要特別檢查產品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作為食品,營養補充劑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由產品責任方全權負責,德國各聯邦州的食品監管機構只負責隨機抽查市面上的產品。由于服用營養補充劑的多為健康人群,即便身體有輕微不適,也很難與營養補充劑含量超標聯系起來,為維權增加了難度。為改善現狀,消費者協會在今年1月底推出網上查詢功能,公布各類產品的檢測結果,協助消費者進行投訴。
德國營養補充劑市場每年會增加6000種新產品。這帶來了很多方面的問題,如效果未被證實、副作用未描述、提取過程不規范等等。僅靠消費者協會來完成對所有產品的檢驗并不現實。消費者協會食品與營養部門負責人安吉拉·克勞森告訴本報記者,歐盟尚無法規定營養補充劑的含量上限,消費者維權的范圍因此十分有限。“政府必須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明確補充劑、非處方藥與食品之間的區別,為營養補充劑加設銷售授權門檻。”
“亟待增加的監管措施有:為各類補充營養素的每日最高攝取量,制定統一的歐盟標準;賣家須為承諾的效果提供科學證明;為每種入市產品設立強制性的官方安全檢測;互聯網上公開產品信息,公布檢測結果;為消費者設立專門的投訴熱線,為投訴提供便利。如果歐盟層面立法滯后,國家層面應盡快制定相關法規。”克勞森表示,抽查方式明顯無法監管不斷擴展的市場,尤其是網上銷售途徑。食品監管部門必須承擔更多責任,并加強各地區監管部門的信息聯網交流。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