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進口,很多人覺得做進口葡萄酒的同時順帶做做進口食品,真的是這樣嗎?北京圣焱恒達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的ceo王暉有著20年進口食品的經驗,尤其對于零售渠道,他有著屬于自己的一套經驗。
做進口食品和做葡萄酒,完全是兩回事。
進口食品行業的銷售渠道劃分(銷售份額從大到小的順序)是:
1、商超渠道,2、餐飲渠道,3批發市場,4、特殊渠道,比如:單位團購等。這4種是傳統渠道,現在又加上了第5個——線上渠道,目前來看,線上的銷售份額逐漸提高,大有后來者居上的趨勢。
選酒就像選股票,不要選被熱炒的,而是看準價值被低估的
我認識的做葡萄酒的朋友,大多都不操作商超渠道。反倒是在進口食品行業中屬于非主流渠道的團購禮品市場,卻成為了葡萄酒銷售的主戰場。我個人不是很認可這種狀態。我仔細考察過歐洲許多國家以及美國的市場,在這些國家中,葡萄酒的主銷渠道是商超、餐館、酒類專營店及線上銷售等。
我認為:葡萄酒行業,是會回歸一部分到這個方向上來。 當我們的消費者把葡萄酒當做日常消費品,而不是當做送人用的禮品的時候,他們會去哪里購買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他們平時購買日常消費品的地方。當然,實現這些,還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但是,規律就是規律,趨勢就是趨勢。我們應該做符合規律和趨勢的事情。
我和許多人的看法一樣,2014年才是葡萄酒行業真正起步的元年。新一代領導人大力整治了過渡的政府消費,一些國企的類似消費也隨之收緊。應該說,短期內,這給葡萄酒行業帶來了很大沖擊。而我倒是覺得,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有利于葡萄酒行業的健康發展。
那么,選哪個國家的葡萄酒作為立足點呢?其實,就像選擇股票一樣,我不會去選擇已經被大家熱炒過的股票,而是要選擇價值被低估的,比如意大利酒。意大利酒的價值,在中國被嚴重低估。意大利酒在中國,比重只有法國酒的十分之一左右。看到這個數據,可能有人認為意大利酒不行;而我卻認為它商機無限。
意大利酒的最大特點就在于風格的多元化,由于有了多種風格特點的輪換,所以不太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經常會聽到有些朋友說,客戶總是想換新的酒,都不知道該給他什么合適了。如果是這樣,我就推薦他試一試意大利酒。
只滿足個性化的高端消費需求,并不是我做葡萄酒的初衷。我認為成熟的消費市場中,葡萄酒應該是老百姓日常的消費品。我要做的就是,把普通的意大利人、普通的西班牙人、普通的法國人,他們平時喝的酒,引進到國內來,讓普通的中國人也能輕松地進行消費。這里說的“輕松”主要是指價格方面和購買渠道方面。至于口感,當然要選擇適合中國人的酒了,所以我也進口了一些有價格優勢的產品。從目前的市場反饋情況來看,這個組合的效果還是很好的,銷售越來越好。
跨行操作不能盲目照搬原有的經驗
進口食品與進口葡萄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與葡萄酒文化相比,食品相對簡單很多。但是,進口食品的操作,也有非常困難的地方。比如保質期,食品的保質期基本在一年左右,而葡萄酒可以十年。由此帶來了另一個差異,就是周轉率。食品必須保持很快的周轉率,才能生存下來,一旦食品過期就算全部損失掉了,而葡萄酒則大可不必過于擔心這個問題。
我曾經和做葡萄酒的朋友們開玩笑說,我能來做葡萄酒,你們做不了食品,就是因為食品保質期壓死人。有些做葡萄酒的朋友也會進口一些啤酒或礦泉水果汁之類的,但是堅持下來的不多。因為如果不能及時銷掉的話,等保質期臨近的時候,也就基本上只能當禮物送人了。當然,做進口食品的人操作葡萄酒,也會遇到很多挑戰。因此,跨行操作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各自的特點,都不能盲目照搬原有的經驗。
進口食品行業給葡萄酒操作的兩大啟示
我認為,葡萄酒行業,因為之前過于依賴團購禮品市場。并未在零售商業渠道完全打開局面。而政府采購收緊之后,對于那些以前一直以禮品、團購為主的人來說,如何尋找出路,仍然是個問號。而進口食品行業由于一直在零售商業渠道摸爬滾打,由于競爭充分,相對規范和成熟一些,有些規律性的經驗和思路還是可以提供給葡萄酒行業的。
第一個方面,銷售渠道。
目前進口食品的主銷渠道——商超渠道(包括精品超市、進口食品專賣店、連鎖大賣場等等),這些渠道以后肯定會成為葡萄酒的主銷渠道之一。但費用高,賬期長,葡萄酒在商超中的銷售額不高,周轉率低,這些都是現實問題。因此,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可盲目進入,以免造成巨大損失。
當然,對于葡萄酒來說,還有一個相對特殊的商超渠道,就是葡萄酒專賣店或酒類專營店。我們也可以看到,有的酒類連鎖專營店,已經開始在加快跑馬占地的步伐了,通過上下游的合力,正在搶占市場份額。如果你想開一個這樣的店,需要抓緊時間。應該說,在三四線城市,還是有很多機會的。在這里應該注意的是,一定要操作一個新型的酒類專營店,而不是傳統的煙酒屋。如何能夠增加良好的客戶體驗,也許是成功的關鍵所在。
第二個方面,是需要建立一個合理的價格體系。
進口食品行業因為市場競爭充分,市場透明度高,早已形成了一套相對合理的價格體系,行業內同層級的人,大家的毛利率相差不多。一方面,為了生存,他們沒有太多壓縮利潤的空間;另外一方面,為了保持競爭力,他們也沒有隨意漲價的可能性。而葡萄酒行業在這個方面還有待成熟。
我認為,這個價格體系的確立,應該更多地參照商超體系的價格,而不是線上價格,更不是所謂的掃碼價。因為線上銷售變化太大,價格與商品調換的速度都非常快。而線下店應該說還有它實際生存的意義的,目前還是消費市場的主力,而且商品和價格都相對穩定。以此為基礎,便于形成完整的、穩定的價格體系。
關于進口葡萄酒的市場指導零售價,我認為比較合理的是,原產地市場零售價格的3倍左右。目前,進口食品的市場指導零售價,大致是原產地市場零售價格的2-2.5倍之間。考慮到葡萄酒的周轉率偏低等實際因素,所以利潤率高于進口食品行業一些是合理的。如果利潤率過高,必然導致價格偏高,不利于葡萄酒的普及推廣 。而過低的利潤率,則會導致運營困難、服務差等情況發生。葡萄酒價格的忽高忽低,必然會給消費者帶來了價格困擾,很不利于葡萄酒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果做品牌,就應該時刻關注市場零售價的情況。不能太高,更不能過低,應該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許多進口食品行業中的大品牌,都已經整理過中國市場價格混亂的問題。一些品牌還限定了最低零售價格,一旦出現不遵守游戲規則的情況,就會被取消代理權。而有些品牌干預過晚,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嚴重影響到該品牌的長遠發展。這些經驗教訓給進口葡萄酒行業敲響了警鐘,是時候要把價格混亂這個問題,當做一個重要的事情來對待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價格體系中,各個層級的價格應該是按角色確定的,而不能完全以銷量定價格。我見過不少葡萄酒進口商的報價單,都是按銷售數量確定價格的,1箱、5箱、10箱、50箱、100箱。這種定價方式,比較適合貿易型公司;對于品牌運營商來說,就不適用了。在進口食品行業中,這樣的定價方式基本被淘汰了。大家基本上是按角色來定價格的,就是要看客戶是什么角色,是經銷商,是店鋪,還是最終用戶。只有這種定價方式,才能確保市場零售價的相對一致。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