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聯手,借助對較大數量跨年齡、跨地域和跨社會群體樣本的比對,確認罐裝食品關聯人體內雙酚a含量。斯坦福大學所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監管部門已經確定雙酚a為內分泌干擾素。
這項研究以7669人為樣本,個體年齡在6歲以上,借助尿樣檢測確定人體內雙酚a的含量,形成與他們接受檢測前24小時內罐裝食品食用量的關聯,結果由最新一期美國《環境研究》雜志刊載。
雙酚a又稱酚甲烷,作為一種化合物,應用場合之一是合成樹脂狀材料,涂覆在金屬食品罐的內壁或者食品玻璃容器的金屬蓋內側。
平均而言,食用一罐罐裝食品與不食用罐裝食品相比,尿樣中雙酚a含量高24%;食用兩罐或更多罐裝食品與不食用罐裝食品相比,雙酚a含量高54%。
但是,研究人員同時發現,不同類型的罐裝食品,尿樣中有不同數量的雙酚a,從多到少依次為罐裝湯料、罐裝面食、罐裝蔬菜和罐裝水果。按照論文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預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珍妮弗?哈特爾的說法:“如果我吃3罐桃子,別人只喝1罐湯,結果是別人雙酚a含量更高。”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一方面已經著手限制這種化合物在奶瓶、兒童水杯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罐等產品中的使用,另一方面在網站上聲明正在“解析并澄清雙酚a的多種不確定性”。
哈特爾介紹,美國“眾多食品和飲料生產商正在考慮放棄使用雙酚a,只是替代雙酚a的選擇是否安全依然未知。”
參與這項研究的人員因而建議,監管機構不僅需要給雙酚a定性,同樣應該檢驗作為雙酚a替代物的其他化學物質是否安全。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