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8日晚,美國國家科學院(nas)周二(5月17日)發表報告稱,轉基因農作物用作人類食品以及對自然環境都是安全的。
nas報告稱,從過去20年來發表的超過900份研究報告與其他研究成果來看,不管是抗病蟲害還是抗除草劑農作物(這兩種都是廣泛種植的轉基因農作物)都不構成健康與環境威脅。
nas科學家在報告中表示:“盡管必須承認的是,想要發現轉基因農作物對人類健康或者環境會造成什么樣的微妙或長期影響,有其天然的困難性。但研究委員會也發現,沒有確切證據能證明目前的商業化基因工程農作物與以傳統方式育種的農作物對人類健康造成的風險有什么不同,也沒有決定性的因果關系證據能證明轉基因農作物造成了環境問題。”
生物學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轉基因農作物,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抵抗病蟲害等特性來提高農作物產量。轉基因食品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千家萬戶。
nas表示,去年全球種植的農作物當中有12%是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約為1.8億公頃。轉基因農作物被認為是在嚴酷氣候條件下特別有用的品種,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美洲國家得到廣泛種植,但在歐洲卻相當少見。
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和棉花等,控病蟲害轉基因作物包括茄子和白楊樹等。
據市場研究機構r&m(research and markets,研究與市場機構)在4月發表的報告,預計到2020年全球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市場價值將達到19億美元。
轉基因作物在歐洲推廣緩慢,部分原因是公眾擔心這些作物可能帶來昆蟲與植物數量減少等環境問題,以及提高癌癥與過敏癥發病率等人類健康風險。
nas報告總結稱:“監管當局應該預先與公眾溝通交流信息,向公眾說明他們將如何監管正在崛起的基因工程技術及此類產品,以及他們將如何使用新的監管手段。有關轉基因農作物的政策涉及到科學、法律以及社會等多個層面,只靠科學途徑不能回答所有問題。”
決策者們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支持種植轉基因農作物的農場主。
nas的結論是:“在種植轉基因農作物的最初幾年內,生產者通常會獲得可觀的經濟回報。但如果想要獲得持續、廣泛的收益,就需要機構支持、并且進入有利可圖的當地與全球市場,這一點對于資源不足的農夫而言尤其重要。”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