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監管和政府改革委員會從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獲得最新數據稱,2010~2015年間,全球有41家以上醫院,報告了與內窺鏡(簡稱內鏡)相關的細菌感染,有300~500名患者因接受污染的內鏡檢查而感染致命細菌。
無獨有偶,去年洛杉磯和西雅圖的醫院也發生了細菌暴發,142名患者因內鏡問題而感染,fda報告稱這與廠家生產的十二指腸鏡有關。美國加州參議員劉云平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表示,由于沒有相關檢測,很可能存在沒有被公布的感染病例。他認為,細菌感染問題并非源于醫院或者醫生操作或消毒不當,而是設備本身的問題。由于設計復雜,十二指腸鏡即使清洗或消毒,體液和其他殘骸也可能殘存其中。
北京軍區總醫院胃腸內科主任盛劍秋教授在接受《生命時報》采訪時指出,內鏡檢查的確有交叉感染的風險,對此,中華醫學會內鏡分會多次組織行業專家進行交流探討,整個行業也高度重視。事件發生后,相關領域工作人員就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進行研究、排查和預防。
“十二直腸內鏡檢查設備先端帽、抬鉗器等結構的特殊性,增加了清洗消毒的難度,但并不是無法解決。美國當時釆取增加內鏡數量,環氧乙烷滅菌的方式阻斷事態的惡性發展。”盛劍秋介紹,國內目前沒有清洗狀況等相關統計數據,但特定設備都有專門的消毒方式,盡可能降低感染風險。以北京軍區總醫院為例,就一直采用內鏡清洗消毒數字化追溯系統,對每根內鏡,每個清洗消毒步驟按時間截點自動記錄,進行質量控制。同時,積極升級清洗消毒設施,加大自動化設備洗消力度,減少人為因素影響質量。近期,醫院也在開發十二指腸鏡一次性殼套系統,給內鏡穿上“外衣”,杜絕與人體直接接觸。因此,患者在就醫時無需過度緊張。
盛劍秋呼吁,為全力保障患者的安全,醫院、內鏡的生產廠家、清洗消毒劑廠家應三方攜手,共同努力。首先,內鏡生產廠家應該在內鏡結構上進行改進,以防因不易清洗造成的細菌殘留;其次,清洗消毒劑廠家也應在又快又安全的清冼消毒產品生產上下功夫;最后,醫院應解決規范的清洗消毒管理工作。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