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要點中國三大主糧價格全線下跌自今年三季度以來,中國國內三大主糧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快速下跌,其中玉米跌幅最大,收購價由全年高點2279元/噸跌至1980元/噸,降幅達13.1%,小麥收購價由全年高點2564元/噸跌至2274元/噸,降幅達11.3%,早稻收購價由全年高點2720元/噸跌至2595元/噸,降幅達4.6%。
農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改革與國內外價差擴大是農產品價格下跌主因此次玉米價格的快速下跌主要源于市場對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的預期。一方面,國內玉米庫存快速增加,不僅加重國家倉儲和財政壓力,而且玉米收儲與市場價格倒掛,亟待改革;另一方面,14年國家取消了棉花、大豆臨時收儲,為玉米和油菜籽提供了改革方向。此外,今年以來,國家多次強調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預計國家玉米臨儲政策將很快迎來調整。
國際農產品價格前期走低對國內形成壓制。近年來受美元持續走強和原油價格大幅下跌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低迷,加之國內非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導致國內外農產品價差逐漸擴大,在此背景之下,一方面,較大的價差刺激中國農產品進口量明顯增加,加重國內庫存過剩情況;另一方面,國際價格的信息傳導也會對國內同種農產品價格造成影響。
從韓國米價改革看中國農產品市場化未來——隨經濟周期而動我們判斷,未來中國農產品價格將逐步實現市場化(稻谷、小麥作為口糧進度稍慢),根據韓國經驗,未來中國農產品整體價格將跟隨經濟周期波動,據imf、世界銀行和oecd預測,2015~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緩慢,而中國經濟增速則持續下滑,根據開放環境下農產品價格與經濟增速關系(高度相關并滯后一年),預計2016~2018年中國農產品總體價格仍將持續下滑。
從保護到開放,韓國大米價格從單邊上漲向周期性演化。韓國一直對其農業進行保護,其農業補貼政策很大一部分是為了保證稻農的收入和穩定稻米產業的發展而制定的,所以大米價格在其農產品價格體系中極具代表性。由于其農業補貼水平一直較高,這也使其以大米為代表的農產品價格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獨立于經濟走勢的單邊強勢上漲。而隨著經濟轉型和市場逐步開放,政府對農業補貼逐漸減少,大米價格開始隨著gdp增速的起伏上下波動。而值得關注的是,韓國的米價格改革過程亦發生在其經濟轉型的前后。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