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ddgs之后,商務部終于再次對美國進口農產品舉起了反傾銷調查的大旗,但這次對準的是高粱,依然不是大豆。
在我國進口農作物中,哪個產業受到的沖擊最大?毫無疑問是大豆產業。據業內人士介紹,最接近大豆反傾銷的一次是在2009年。
其實,早在2003-2004年的大豆危機中,國內大豆產業就已經獲得足夠的反傾銷申請調查機會,但適時國內大部分大豆企業缺乏對wto基本規則及反傾銷等法律法規的認識和了解,缺乏反傾銷應訴方面的經驗、技巧和專門人才,更關鍵的是,面對進口大豆的沖擊,有些國內大豆企業甚至為了生存主動請求外資兼并,從而喪失了絕佳的機會。
當時間來到2009年時,美國政府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實行懲罰性關稅,由此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升溫,隨后當年12月15日,商務部表示會在職能范圍內繼續關注進口大豆給國內相關產業帶來的影響。但實際情況是,此時國內有實力的壓榨企業已經跟外資或進口大豆有著千絲萬縷、無法拆斷的密切聯系,此時反傾銷會傷及其利益,多數企業采取的是觀望態度。
在美方也做出讓步的條件下,最終商務部選擇了進口量比大豆和豬肉少的汽車和肉雞進行反傾銷調查。
但這并不代表國產大豆遭受的沖擊比上面兩個行業低,恰恰相反,從入世到現在,我國大豆進口數量一路大幅攀升,同期國產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大幅下滑,大豆種植收益陷入低谷。
據農業部專家倪洪興介紹,我國大豆戶均種植規模是美國大豆主產區平均種植規模的1/600,我國每公頃耕地要養活的農業人口數是美國的上百倍。這決定了我國大豆產業缺乏基礎競爭力,決定了我國大豆生產成本與美國等主要出口國的差距不斷擴大。大量高補貼的國外大豆長驅直入,使得國內大豆價格既不能隨著生產成本的上升而相應上升,也不能隨需求的拉動而相應提高,直接影響到了我國大豆種植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動力。
記得在對美國ddgs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時,反對者就曾指出:如果大豆進口都沒有反傾銷,那么ddgs就更不應該實施反傾銷。
然而,在國內對大豆進口反傾銷的漫長等待中,在2011年歐盟卻率先發起了對大豆蛋白產品進行的反傾銷調查。
受國際大豆蛋白市場需求增長的影響,那幾年我國大豆蛋白加工業務獲得飛速發展。據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統計,當時我國大豆蛋白食品在歐美市場上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中國的大豆蛋白出口已經在國際貿易中占據50%的份額。
據悉,當時國產大豆蛋白出口價在20000元/噸以下,而國外企業的價格仍保持在30000—50000元/噸。然而這樣的結果卻是,雖然我們掌控者非轉基因原料的利器,但卻使得整個國產大豆蛋白產業陷入微利時代——在2001年左右,大豆蛋白的加工利潤在50%以上。
顯然,這樣的發展模式對國產大豆市場來講是不健康的!
同樣來自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我國用于食品加工的國產大豆2010年總量超過1000萬噸——我們放到現在國產大豆市場來看,這可能也僅僅是一個數字而已。
從每日糧油接觸糧食市場以來,對于大豆產業發展看到的最多的觀點就是——非轉基因食品領域是未來國產大豆的發展方向,但事實卻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紙質數據,食品大豆市場規模至今為止都未有一個權威的數據。
從國產大豆產量1400萬噸左右到現在的1000萬噸左右——悲觀的甚至認為國產大豆最低年份只有800萬噸左右,國產大豆在食品領域的巨大消費作用從來沒有體現過,我們仍看到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在同一領域進行價格的廝殺,并逐漸退出主流市場。
目前,最新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出爐,從公布的全文來看,產業升級調整是主趨勢,并明確提出“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或許國產大豆的未來不在于是油豆還是食品豆,而在于用全新的價格體系來詮釋綠色、健康食品理念。
來源:每日糧油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