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30日電 28日,食品安全博士鐘凱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篇題為《阿斯巴甜,福兮禍兮?》的文章引發(fā)關注。文章重申“甜味劑”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并指出歐盟去年發(fā)布的再評估報告顯示阿斯巴甜的安全性“還挺不錯”,自己不僅不會為此擔心,而且在超市選擇碳酸飲料的時候還會特意選擇使用甜味劑的品種。
據(jù)了解,這次爭論的起源在于,美國的一家ngo宣稱有三項獨立研究的證據(jù)證明阿斯巴甜致癌。但鐘凱認為,這三項研究之所以說“獨立”,很可能是因為在科學界得不到認同。因為“真相是阿斯巴甜的安全性還挺不錯,歐盟去年專門發(fā)布了再評估報告”。
阿斯巴甜,別名阿斯巴坦、apm。它與糖精等同屬于“甜味劑”。毋庸置疑, 甜味劑的誕生對于食品工業(yè)來說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因為它們的甜度數(shù)百倍于蔗糖,能大大降低成本。對于消費者來說,它們提供的熱量遠低于蔗糖,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既可以滿足人們對甜食的渴望,又可以避免因能量攝入過多導致的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鐘凱認為,人們對“化學合成”的物質充滿了敬畏、懷疑甚至抵觸。因此,各國都在不斷地檢驗它們的安全性,確保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損害。當然,科學存在不確定性,科學也在不斷發(fā)展,隨著研究證據(jù)的積累,科學界對安全性的詮釋也會與時俱進,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諸多“化學合成”物質都曾在安全和不安全之間多次翻轉。
他認為,爭論其實并不是壞事。自從197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阿斯巴甜,圍繞它的各種流言、陰謀論、利益綁架疑云甚至漫長的法律訴訟從來沒有間斷過。最終,美國fda把阿斯巴甜描述為“研究最徹底的食品添加劑之一”,其安全性“毋庸置疑”。美國疾控中心也證實,“沒有流行病學證據(jù)可以驗證阿斯巴甜能引起重大傷害或嚴重風險”。美國fda為它制定了每公斤體重50毫克的安全攝入量。
鐘凱坦言,作為阿斯巴甜的主要生產者和推動者,美國擁有很多與之相關的專利,所以始終有人懷疑這里面有利益綁架的嫌疑。但他指出,世界各國的權威機構幾乎都認可了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食品添加劑聯(lián)合專家委員會(jecfa)兩次對其安全性進行評估。在動物身上做實驗證明,每公斤體重4000毫克也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noael),考慮到各種不確定因素,設定100倍保險系數(shù),最后確立每公斤體重40毫克為安全攝入水平(adi)。有100多個國家依此批準它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包括歷來以保守、苛刻著稱的歐洲。
最近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又一次為阿斯巴甜出具了“安全證明”。事實上,早在2011年,該機構已經給出“阿斯巴甜是安全的”結論。如今,efsa對現(xiàn)有證據(jù)重新進行了梳理和細致研究,最終再次認定,對于普通人群而言,每公斤體重40毫克的攝入水平是非常安全的,這相當于一個6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每天吃2.4克,吃一輩子也沒事。阿斯巴甜是蔗糖甜度的200倍,所以2.4克差不多可以提供1斤白糖的甜度。
鐘凱在其微博上表示,對于網絡上傳說的阿斯巴甜各種“健康危害”,efsa的評估結果都予以了否認。他們綜合大量研究結果認為,阿斯巴甜不會損傷大腦和神經組織,也不會影響人的行為和認知功能,包括兒童。對于孕婦來說,在當前的安全攝入量下,阿斯巴甜不會影響胎兒的發(fā)育(有苯丙酮酸尿癥的孕婦除外)。基于動物和人體的充分研究證據(jù),efsa也排除了阿斯巴甜的致癌可能,這與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的資料是吻合的,在致癌物列表中沒有它的身影。
對于阿斯巴甜安全性的擔憂還來自于它的代謝物,它在體內會降解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甲醇不是有毒的嗎?”
對此,鐘凱解釋說,水果蔬菜中也會天然含有少量甲醇,比如果汁生產中,果膠水解會生成甲醇,新鮮果汁甲醇含量可以達到每升一百多毫克,釀制的果酒中甲醇可以達到每升數(shù)百毫克甚至更多,而一升無糖飲料中的阿斯巴甜最多生成幾十毫克甲醇。因此efsa的總體結論是,阿斯巴甜的降解產物和我們每天正常吃進去的同類物質相比是“毛毛雨”。當然efsa也指出,“苯丙酮酸尿癥”患者應當避免攝入阿斯巴甜,而這是因為苯丙氨酸的緣故。
鐘凱直言,有人會對此心存疑慮,認為明明有“科學證據(jù)”證明阿斯巴甜有害健康,為什么你故意視而不見?對此,他表示,這就和法國人做的“轉基因玉米導致大鼠腫瘤”一樣,個別研究的“驚人”結論往往出自不符合科學規(guī)范的實驗設計、統(tǒng)計方法等,而攪動輿論的恰恰是它們。
“相對于個別研究,我更信任經過嚴格篩選的科學證據(jù)集合,比如上述的efsa評估結果以及之前jecfa的評估。” 鐘凱說,“對于我個人來說,我是不擔心它的安全性的,在超市選擇碳酸飲料的時候還會特意選擇使用甜味劑的品種。雖然我也知道平衡膳食、多運動才是王道,但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用甜味劑去平衡我的懶。”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