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創新正在雙向流動,好的產品、技術和服務,產自全球,也走向全球。”3月23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荷蘭期間在諾特維克舉行的中荷經貿論壇上,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作為發表演講的中國企業家代表這樣闡述自己的創新理念。同日,伊利歐洲研發中心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簽下了共建食品安全技術保障體系的協議。這即是對“反向創新”理念的佐證,也是中國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的一個突破。
去年以來,隨著伊利全球織網戰略的開展,伊利研發系統也進行了全球化的提升。去年7月,亞洲最大的乳業研究院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在伊利建成,今年2月,伊利歐洲研發中心在荷蘭瓦赫寧根揭牌,加上這次承擔中荷食品安全保障系統研發任務,伊利全球研發系統在一年內實現了研發過程平臺化、研發資源全球化和研發成果體系化。
這次共建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是中荷建交以來兩國合作的首個體系化食品安全項目,也是目前為止荷蘭高校介入中國企業程度最深的一次跨國合作。該體系將結合兩國實踐,針對生物細胞培養,評價生物細胞安全和功能因子等方面的最新技術達成合作,同時將率先引入大數據概念應用于兩國乳制品的質量分析。
據了解,該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將率先針對牧場管理等奶源上游的技術進行先期開發,制定飼料及土壤等方面的環境因素評價體系及追溯機制,全部建成后,還將實現中國與歐盟乳品檢測系統的同步。而這一合作,就主要由2月份剛剛在荷蘭落成的伊利歐洲研發中心落實開展。
“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達成合作,取得這樣的效果,靠的是伊利歐洲研發中心這個常態的合作平臺,”伊利有關負責人表示,伊利歐洲研發中心建立后,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乃至歐盟的科學家密切交流,成了歐洲與中國乳業研發合作的一條重要通道,使得合作得以順利開展。
該負責人所說的伊利歐洲研發中心,是由伊利集團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共同成立的背靠荷蘭、面向歐洲的研發實體,也是中國乳業截至目前規格最高的海外研發中心。該中心上個月在荷蘭揭牌。中荷共建食品安全監測體系,即依托這個中心開展。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