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一些國際知名的餐飲企業連連爆發食品安全事件,肯德基、麥當勞吃出異物時有發生,肯德基甚至被曝飲用水菌落群數嚴重超標,新西蘭乳業“污染門”仿佛剛剛過去不久······
在今年的兩會上,國際知名品牌的食品安全問題引起了代表和委員的關注。近兩年,不少國際知名品牌食品企業被曝采取雙重標準。
全國人大代表、鹽城市疾控中心主任沈進進:一些國際知名企業進入中國后,對中國消費者采取了食品安全雙重標準。究其原因,一是我國消費者盲目追捧。二是中國在許多產品安全檢測上面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包括施行的標準和檢測方法等方面都比較粗放,缺乏更精細的評判。三是監管部門過于迷信洋品牌,甚至以一些仰視的姿態,給予其超國民的待遇,放松對產品的監管。
全國政協委員孫寶啟:相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應該加強銜接和協調,確保能嚴格執法。
全國人大代表王勇:建議對監管機構和機制進行改革,以應對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嚴峻形勢,滿足食品安全監管的需要。
懲處力度不足也是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同在其他國家動輒大面積召回、巨額賠款的補救措施相比,知名品牌針對中國消費者的回應態度明顯要傲慢。肯德基針對速生雞事件的回應就聲稱:之所以知道原料雞抗生素超標而不公開,原因是“目前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沒有規定要求企業向政府呈報自檢結果和向社會披露自檢結果”。
法律專家劉俊海教授: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的違法成本比較低,違法收益遠遠大于違法成本。應該效仿國外維權組織,逐步建立集團訴訟制度。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