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國的反腐風暴,在沉重打擊了"老虎"、"蒼蠅"等形形色色的腐敗分子、貪腐行為的同時,也使一些曾與不正之風有著共生共榮關系的行業遭到了重創。當高檔餐飲、豪華酒店、會議旅游甚至花炮賀卡等行業紛紛跳水、探底的時候,看似不著邊的農產品也感受到了反腐風暴吹來的縷縷寒意。前幾天,《北京日報》一則報道印證了這一點。北京昌平區崔村鎮天潤園草莓專業合作社經理鄭學軍在盤點入冬以來的經營情況時說:"今冬賣草莓一張支票沒看見。"這一反常的現象在反映反腐成效的同時,也告訴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農產品禮品化、高端化的發展思路該剎車轉向了。
記者在這則報道的最后提出疑問:草莓便宜了,那其它水果呢?再過三個月,素有"春果第一枝"的櫻桃即將進入采摘期。緊跟著,還有大桃、西瓜、梨、葡萄、蘋果……其中的精品水果,銷售價格是不是也會像草莓一樣走低?這一問題并非杞人憂天。受大環境和社會常態的影響,前些年在農產品發展思路上,北京郊區乃至全國農村,都有一個共同瞄準的方向,就是公款消費。相應地,在產品的生產方向上就要搞高端的、搞豪華的、搞禮盒式的。禮品蔬菜二三百元一箱很平常,4公斤一盒的精品大米賣到660元,試想如果不是公款消費誰能長期享用如此昂貴的吃食呢?但是,不正之風造就了這個市場,慷公費之慨的行為滋養了這些產品。錢好賺、不愁銷,這樣的買賣誰不愿意做。因此,這成為普遍的追求方向也不足為怪。
然而,眼下此路不通了。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們切莫再按老黃歷應對市場、安排生產了。
農產品生產經營有個不可比較的先天優勢,那就是不可替代的剛性需求。人離了花炮、賀卡能活,離了吃飯幾天也堅持不下去。所以,面對反腐風暴帶來的沖擊,農產品只需調整產品結構,改變經營思路就好了。整天面對市場,時刻要與消費者打交道,如何調整、怎樣改變?相信京郊鄉村的干部群眾,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的管理者們會很快找到方向,提出思路。作為一個外行人,同時又是一個農產品的消費者,筆者從切身的感受提幾點建議:一是圍繞大眾需求做文章,這是根本出路。普通大眾的消費需求始終是市場走向的主流,找準了大眾需求,就占領了主要的市場。二是從方便群眾角度多想辦法。農超對接、送貨上門,網絡銷售,順應市場,贏得百姓,無往不勝。三是不求一口吃個胖子,走普通市民路線,價格親民而不要嚇人。《北京日報》的報道說,今年昌平區的草莓價格普遍比去年低了約40%,百元1斤的高價草莓已難覓蹤影。農民的收益是不是比往年減少了?"價格是降了,但走的量多了,總產值并沒有下降的趨勢。"兩個多月來,昌平全區4700多棟草莓大棚,截止到目前總產值在2.3億元左右,比去年整個草莓季的總產值一半還要多。這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