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國的原產農作物,距今約有4700年的歷史。上世紀40到50年代,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種植和出口國。
60年過去,這一古老作物卻在它的原產國逐漸式微。占據國產大豆40%份額的黑龍江省,從2009年到2013年,大豆種植面積累計下降了近3000萬畝,將近一半。農民不愿意種、工廠不愿意收、商場不愿意賣,國產大豆在進口大豆的擠壓下“節節敗退”,至今仍然看不到復蘇的跡象。
曾經的大豆世界第一主產國滑落到大豆對外依存度超過80%,中國的大豆產業走過了一條怎樣的“淪陷”之路?
緣何棄種
2007年,是我國大豆產業具有典型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進口量達到1996年的10倍,全世界出口大豆的一半賣到了中國。
國際市場的變化,直接傳導給了種植大豆的農民,來自黑龍江省的豆農林女士很有代表性,他們家連續兩年棄種大豆,改種玉米,因為兩者收益相差50%。
“我們家一共3公頃地,已經連續兩年只種玉米,不種大豆了。以前黃豆價格還能達到4.2元/公斤,現在只能維持在3.6-3.8元/公斤。換算下來,一公頃黃豆只能賣1萬元,而一公頃玉米則能賣1.5萬元。”
種了十幾年大豆的黑龍江克山縣農民劉友在前年也改種了玉米,他算了一筆細賬:“一畝大豆需種子10公斤,按每公斤5元算,得50元;化肥22.5公斤,按每公斤4元算,需90元。再加上20元的農藥、50元的機耕費以及一些人工費,一畝大豆成本得200多元。”
最終,劉友56畝大豆利潤1.68萬元,一畝地僅有300元的利潤。如果種玉米,“每畝地五六百元很輕松,收益相差至少一倍。”
海關數據表明,2013年,我國進口大豆達到創紀錄的6340萬噸,同比增長10%。據有關專家預計,2014年,我國大豆進口量仍將繼續增長。
被誰打敗
在產量上,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相比,差距較大。
在美國,大豆平均畝產可達170公斤,國產大豆只有140公斤左右,相差30公斤。產量的差距直接導致進口大豆的價格優勢。2014年1月中旬進口大豆國內港口分銷價格為每噸4200元,較之前一個月下降了100元/噸,而同期黑龍江省內大豆村屯毛糧收購價格在4200-4400元/噸水平,與進口相比毫無優勢可言。
來源:央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