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有點旺季的感覺了!”北京、鄭州、成都、合肥等地的部分名酒商們甚至有了這樣的感嘆。雖然目前的價格還處于低位,沒有反彈的跡象,但好歹有貨開始在往外出了。這一點比什么都重要。
白酒行業調整到現在,終于有了觸底的征兆。所謂量為價先,炒股的都知道,在下行通道中,僅僅利空出盡還不行,一定要有量的放大,才能判斷到達底部。然而,到達底部,并不意味著會馬上反彈,一般來說,整個行業會“震蕩調整”一段時間。而這“一段時間”,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兩年、三年。而這正是白酒抓住機遇,深化市場的機遇期。白酒行業有這樣一個規律:行業興,則行政干涉多,企業難有突破;行業衰,則行政意志少,企業易變革。
白酒行業市場化變革相對較早,但卻并不徹底。在1988年,很多行業都還在受到國家和市場雙重影響之時,白酒的價格雙軌制就已經被打破,行業被完全推入市場,堪稱最早一批入市的行業。
但到了后來,因為白酒企業利稅增長迅速,“當好縣長,辦好酒廠”,很多地方政府又中止了白酒市場化的進程,形成了白酒“頭在體制內,尾在市場中”的奇異景象。上游生產環節部分市場化,龍頭企業、骨干企業依然是國有企業,或者國資控股;但在下游商貿流通、零售服務等環節則已經完全市場化。
這種結構,形成了白酒行業的獨有性質。一方面,政府對于龍頭企業的行政意志,讓行業具有較強的行政管制色彩;另一方面,這些行政干涉下的經營措施,又必須要放到市場上去,接受競爭的檢驗。能夠單獨根據市場需求作出經營決策的企業家很少,大多數白酒企業家都是夾在市場和政府之間,做傳聲筒。對這些白酒企業家而言,最重要的能力不只是把握市場、創新產品和管理企業,更重要的是找到市場需求與行政長官訴求的結合點,同時把行政長官的意志翻譯成為符合市場的措施。從價格到產品,從經營目標到市場操作,到處都是長官意志。
這也形成了白酒行業的主要矛盾,行政干涉與市場化的矛盾,形成白酒行業進入調整的主要原因。行業發展越好,越被重視,被干涉的程度越深,企業行為越偏離市場,直至企業偏離市場的行為逐漸被市場排斥,行業進入大面積調整,而這種調整反而成為白酒行業的一次深化市場進程,進行市場化變革的良機。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