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沖擊下,黑龍江作為中國大豆主產區,種植面積大幅縮減,大豆加工企業開工率不足40%,黑土地上的大豆產業正面臨著一場嚴峻的突圍之戰。
時值秋末冬初,在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花園農場正上演著如火如荼的糧食收購盛景,農民們盼著一堆堆金黃的糧食能賣個好價錢。
然而五大連池市一宏糧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軒告訴中新社記者:"今年大豆收購并不理想,產量減少了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投入30萬元(人民幣,下同)購置了谷物分析儀,以便迅速檢測出大豆的蛋白質、油脂和水分含量".
孫軒說:"與進口大豆相比,黑龍江大豆顆粒飽滿、皮薄色黃,具有非轉基因、蛋白質含量高等優勢。黑龍江是中國大豆之鄉,維護著全球‘天然’大豆的寶貴資源,豆農、大豆收購商和豆企都期待著黑龍江原產大豆在進口大豆的沖擊下突出重圍".
記者從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了解到,中國開放轉基因大豆的進口已有16年,目前大豆對外依存度已達到80%.進口大豆的大量涌入,對黑龍江省大豆產業形成嚴峻挑戰。
哈爾濱工大油脂廠總經理劉寶林告訴記者:"價格低廉的進口轉基因大豆成為中國沿海加工企業的首選,黑龍江油廠堅持不加工轉基因大豆,企業加工一噸虧損500元左右,常年階段性開工,豆農無法賣豆變現,種植積極性年年降低".
記者加入黑龍江省大豆協會的qq聊天群,當地豆農、豆企在群中紛紛討論,密切關注著黑龍江原產天然大豆的命運。
群主王小語是黑龍江省大豆協會的副秘書長,他向記者講述了中國大豆產業的歷史。1996年以前,國產大豆蛋白原料由于價廉物美、非轉基因等特點,獲得國際市場青睞,向俄羅斯、韓國、德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出口。
1996年以后中國開放大豆進口,大豆的普通關稅稅率由180%下調為3%,在此作用下轉基因大豆進口數量年年激增。2001年進口大豆1394萬噸,至2012年進口大豆5838萬噸,較1996年增加50多倍。中國從世界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出口國,變為最大的轉基因大豆進口國。
王小語表示:"由于黑龍江省大豆產量居中國首位,進口轉基因大豆對黑龍江沖擊最為嚴重。建議制定大豆產業發展規劃,建立龍江大豆產業基金和龍江大豆保護區,強制非轉基因標識管理,引導龍江大豆產區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和企業整合。"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