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市場一方面是食用植物油價格持續下跌,加工企業經濟效益明顯下滑;另一方面是大型企業進一步擴張,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我國油脂加工行業為何陷入“越限制越過剩”的怪圈?
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食品行業研究員陳天宇表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大豆油脂加工行業產能達到1.39億噸/年,約是我國大豆產量和進口量之和的2倍,我國大豆油產能利用率不足50%,產能過剩水平遠超大家印象中的過剩大戶鋼鐵水泥,而且部分企業仍在加緊擴張,產能過剩問題更趨嚴重。
但大豆企業不斷擴張產能有著其現實的原因。
眾所周知,我國大豆壓榨行業一度被外資企業所控制,近年來,通過產業整合和大量投資,中糧、中儲糧等企業開始后程發力,從外資企業中搶得不少市場份額。陳天宇告訴記者,可能是基于我國對于控制自身食用油安全的考慮,提高我國食用油加工的自給率是食品安全戰略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即便是產能過剩嚴重,我國在近期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并沒有提及油脂加工業的產能消化問題。
“可能正是基于想要繼續提高我國食用油的內資比重,培育我國大型的食用油集團這兩方面的考慮,并沒有對國內食用油企業的擴張做出過多限制。”陳天宇說。
食用油開始年內第二輪降價(國際商報)
繼今年5月份跌價后,國內食用油將開始年內的第二輪降價,降價較多的為菜油及以其為原料的調和油,還有花生油。業內人士表示,與上次下跌一樣,導致食用油此輪下跌的主要因素仍是原料價格的變化。
供過于求企業降價競爭
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食品行業研究員陳天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兩年,三大食用油原料—大豆、花生、油菜籽價格都跌至谷底,全球油料作物產量增加,但受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的影響,今年的食用油消費較往年更加平淡,國家和企業的庫存都處于高位,整個食用油市場呈現出供過于求的局面。“加上近期油菜籽價格進一步降低,食用油行業競爭激烈,產能過剩嚴重,食用油企業為保住市場份額,開始集體降價競爭。”陳天宇說。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