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購風的興起,中國這塊廣闊的市場越來越得到了其他國家的重視,這不,各路大使近期紛紛來華,通過電商渠道“吆喝”起賣菜生意。
本周,丹麥駐華大使館聯合聚劃算宣布,將把丹麥有機奶等農產品帶到中國進行團購。美國、澳大利亞、韓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六國駐華機構則與1號店達成合作,更多進口食品將從線上渠道進入中國。智利大使也已經與淘寶方面進行接洽,希望為中國消費者帶來特產的智利銀鱈魚。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賣車厘子”的一次成功嘗試,給了其他大使們一劑強心針,類似的c2b(從消費者到企業)定制模式或許將成為主流。
但是,事實上,雖然模式看起來很美,但不少進口農產品入華第一關就栽在了冷鏈上。對一些時令果蔬和生鮮產品來講,即便到了國內還面臨儲存以及物流配送的難題。由于距離的阻隔和傳統供應鏈的影響,很多世界各地的特產入華環節多、周期長、成本高、損耗大,因此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往往經過多次的周轉和長期的存貯之后,色香味大不如前。
“對于美國西北車厘子這種很難保存和難于運輸的嬌貴水果,必須要有過硬的儲存和物流配送條件才行。”上海美國農業貿易處農業領事石耐勞說,相比之下,網絡預售的方式讓產地按需供應、配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損耗。
面對來勢洶洶的電商,超市應何去何從呢?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異國風情的購物環境,賞心悅目的店鋪布置,紅酒、西點的品嘗區,定期開設的西餐沙龍……在滬上以進口食品為主的高端超市中,諸如此類的體驗式服務層出不窮,希望以有品質的環境、商品和活動,吸引更多顧客。
并且,消費者在網上購買的主力還是包裝食品,諸如牛排、刺身、有機蔬果等生鮮類產品仍是線下渠道的傳統優勢。
有大賣場內部人士表示,降低進口食品的價格,并適當提高其產品種類的百分比,是業內一直在做的應對之策。“過去進口商品物以稀為貴,再加上購買者不多,所以價格確實處于高位。但隨著我們采購量的增加,可以用更有優勢的價格進口。”
上述大賣場負責人還表示,他們還和國外生產商洽談,讓他們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生產特別定制的專供巧克力,然后大批量進貨。“這樣一來,在保持特色的同時,也能夠拿到更有競爭力的價格 ”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