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30日報道稱,亞洲有利的天氣條件加上政府支持農民的舉措使水稻獲得了豐收。對非洲主要大米進口國和中國來說,供應過剩開始壓低進口價格。但隨著過剩的大米囤在倉庫里,包括泰國和印度在內的一些水稻生產大國的消費者開始支付更高的價格。不過,亞洲大米供應過剩對美國的影響微乎其微。
據報道,造成水稻產量過剩的原因是良好的天氣條件和政府鼓勵水稻種植的計劃。據倫敦國際谷物協會介紹,預計今年全球大米儲量將上升2%,連續第九年出現增長。
分析人士認為,供應過剩的局面將加劇。主要大米出口國泰國有1700萬噸過剩大米,其正努力銷售部分過剩大米。此外,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幾個月后有望實現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的大豐收,巴基斯坦也是如此。與此同時,包括菲律賓和尼日利亞在內的主要大米進口國的需求開始下滑。
國際谷物協會的高級經濟學家庫珀(darren cooper)說,如果泰國成功地處理掉過剩的大米,無疑將給價格帶來下行壓力。國際谷物協會發布的全球大米價格指數較今年年初跌了近5%,在越南的現貨市場,大米價格較今年年初跌了約5%。
不過,報道也指出,大米市場受到嚴格監管且分散,消費者和貧困人口并未從供應過剩中獲得什么好處。盡管泰國的農民由此獲益,但由于供應緊張,超市中大米的價格自2011年以來累計上漲了10%。
就在政府大米儲量飆升之際,泰國的商人從柬埔寨和越南進口大米。政府通過以更高的價格收購大米而補貼農民收入,不愿將大米在國內市場便宜出售。經濟學家們表示,印度的農業政策對其國內大米價格產生了類似的影響。(李勝)
來源:環球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