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化技術在畜牧獸醫領域的應用和推廣,我市以“動物二維碼標識”、“移動智能識讀器”以及“市級溯源數據庫”三要素為主的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已基本建成,并開始試運轉。
我市從2008年起開始進行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財政投入資金638.4萬元,其中省級資金383.04萬元,市、區配套255.36萬元,建立了市級溯源數據庫,配備了移動智能識讀器1820只、業務票據打印機587臺,屠宰識讀設備15套,在全市建成了信息采集、電子出證、安全追溯為一體的信息化管理體系。
該系統通過電子標識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及時錄入畜禽免疫、消毒、治療、檢疫、運輸、屠宰等情況,并實現記錄、傳輸、存儲、查詢的完全數字化、信息化。以豬為例,具體運作過程是:豬出生以后,獸醫在給豬注射疫苗時佩戴二維碼耳標,每一頭豬均有唯一的身份編碼,和人類的身份證編碼相類似,跟隨豬終生不變。同時,獸醫人員通過移動智能識讀器錄入畜主姓名、地址及豬的免疫、消毒、治療、用藥等信息,并通過網絡上傳至農業部中央溯源數據庫,與省、市數據庫共享。肥豬出售前,官方獸醫憑耳標及其內存的相關信息決定能否開具檢疫合格證明;肥豬屠宰前,官方獸醫憑耳標及其內存的相關信息確定可否屠宰。在屠宰過程中實施同步檢疫,沒有問題的出具檢疫合格證明,最后還將回收并注銷二維碼標識。通過二維碼這個“身份”標識,能夠迅速從溯源數據庫查明豬整個生命周期的養殖、防疫、治療等信息,從源頭查找問題,達到追蹤溯源的目的。今年以來,全市已采集錄入溯源信息753813條,實施電子出證25023張。
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建立對于規范畜牧業生產經營行為,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發展健康養殖業,實現由傳統模式向現代管理模式轉變具有重大意義。下一步,市農業部門將不斷完善追溯系統,充分利用系統基礎數據,在定點屠宰場內安裝條碼轉換器,逐步將生豬耳標上的二維碼信息轉換為標準商品條碼,用于分割肉上,最終可以使老百姓無論在超市、菜市場、肉制品商店,均可隨時使用“手機”進行豬肉信息檢索,了解豬肉生產全過程的基本情況。
來源:江蘇農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