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主邁克爾·尼爾森向記者展示丹麥政府向其頒發的優質養豬場資質證書。
養豬場產房里的母豬和剛出生的小豬。
丹麥被世界公認為“養豬王國”,其總人口只有約550萬人,但每年向國際市場供應的生豬總量超過3000萬頭,相當于每人出口5-6頭豬。近100年來,歷經幾代人知識、技術和經驗的積累,丹麥取得了全世界對其安全優質豬肉的高度認可。
優質豬肉一直是丹麥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豬肉品質不斷提高,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目前,丹麥全國約有5000個專業化養豬場,每年出欄的生豬約有90%用于豬肉出口,占丹麥出口總額的5%以上。按照丹麥農業理事會的統計,丹麥的豬肉貿易額約占全球的23%,是世界第三大的豬肉出口國。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附近的一個生態養豬場,了解丹麥發展環境友好型現代化養豬業的成功“秘籍”。
農業合作社模式:分階段養豬,產業鏈完善
養豬場距哥本哈根西北約40公里,建在一大片廣闊的田野當中,是幾座淺綠色倉庫式建筑物,外觀樸素干凈,環境整潔優雅,空中彌漫著新鮮的泥草味,沒有圍墻的建筑物間的空地上和田野里看不到一頭豬,與我們預想中臭氣熏天、蒼蠅滿天飛的養豬場景象大相徑庭。
豬場主人邁克爾·尼爾森(michaelnielsen)對記者介紹說,丹麥養豬業采取的是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成熟的集約化“農業合作社”生產方式,整個產業鏈分為種豬養殖、仔豬養殖、成豬養殖和生豬屠宰四個部分,既分工協作,又有統一的行業協會,每個農場主都是行業會員,也是丹麥最大的生豬屠宰和豬肉生產企業“丹麥皇冠”(danishcrown)的股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整個行業信譽高、質量好,抗風險能力強,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競爭力。
尼爾森說,他從事的是產業鏈中第二階段的仔豬養殖。他的養豬場算是丹麥境內中等偏上規模的生豬養殖場,他擁有豬場周圍300公頃的農田,豬場建筑總面積5000平方米,其中2500平方米是豬舍,另外一半是農業機械倉庫、飼料加工儲存廠房、辦公室、住宅和員工宿舍。他雇了6名員工照料日常存欄的800頭母豬,每年出售大約25000頭仔豬。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