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經合組織6日在北京共同發布報告指出,受生產增速放緩以及需求增強等因素綜合影響,全球農產品和畜產品的價格中期將保持在歷史均價之上,尤其是肉類和魚類,這將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帶來最大機遇和挑戰。
全球農業前景相對光明
經合組織秘書長古里亞表示,由于需求強勁、貿易擴大和價格上漲,全球農業前景相對是光明的。但這種光明的前景是以經濟持續復蘇為前提的。如果不能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農業投資和增長就會受損,進而累及糧食安全。
上述報告指出,產量不足、價格波動和貿易中斷,依然威脅著全球糧食安全。“只要主要生產和消費國的糧食庫存不足,價格波動的風險就會加劇。由于糧食庫存不足,加上大范圍的旱災,例如2012年發生的旱災,會使全世界糧價提高15%至40%。”報告稱。
報告指出,農業已日趨轉變成為以市場為導向的領域,這與過去政策驅動的情況恰好相反。
“由于產量增長放緩和需求增加,預計未來十年農產品和牲畜產品價格將會上漲。”報告說。“肉類、魚類、生物燃料價格上漲幅度,將大于基礎農產品。”
不過,報告也指出,受到農業用地擴大受限、生產成本增加、資源限制增多、環境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未來全球農業生產增速可能放慢,今后十年的年均增長率預計為1.5%,而2003年至2012年的年增長率為2.1%。
發展中國家機遇多
fao和經合組織注意到,不斷增加的糧食需求、擴大生產的潛力以及在全球市場中的比較優勢,將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重大的投資機遇和經濟收益。
根據報告,受到人口增加、收入提高、城市化和飲食結構變化等因素帶動,全球主要農產品的消費量將會增加,而增速最快的將是東歐和中亞地區,其次是拉美和亞洲其他地區。
fao和經合組織的專家分析,隨著發展中國家增加農業領域的投資,其與發達經濟體生產率的差距正在縮小,未來發展中國家在農業中所占的全球生產份額將繼續增加。
未來十年,預計發展中國家將占全球肉類生產增長的80%,貿易量也將大幅提升。到2022年,在全世界粗糧、稻米、油籽、植物油、糖、牛肉、禽類和魚類的出口中,發展中國家將占據多數份額。
但fao和經合組織也強調,要獲得這些經濟收益的份額,發展中國家政府需要對農業領域進行進一步投資,以鼓勵創新、提高生產率并加強全球價值鏈的整合。農業政策方面,各國則需要通過加強風險管理手段來解決商品市場固有的波動,同時確保土地和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
來源:上海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