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整地、不滅茬、不打壟,地里遍布玉米秸稈,表面看就像撂荒地……春耕時節,在中國東北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摒棄傳統的“精耕細作”,代之以“免耕”的高光效保護性耕作。
這種“懶人種地法”不僅可以養護地力,且實踐證明糧食產量更高、效益更好,新一輪農業生產方式變革正悄然起幕。
在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高家村,一臺樣式怪異的播種機正在鋪滿秸稈的田間播種,村民席俊華告訴記者,種了一輩子地,始終認為多下功夫、精耕細作才能打高產,沒想到去年開始學習免耕的保護性耕作以來,不但省事了,每公頃還多打了3000斤糧。
“原來種地的工序很復雜,費時、費工、費力,成本投入越來越高。”席俊華說,“如今種地,只剩下播種、打除草劑、收獲三個環節,其他所有都不用管,農閑時間多了,大伙賺錢的機會也就多了。”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表示,中國東北農村種地,過去要打高產,主要難題是溫度,而隨著近年來自然環境等客觀條件的變化,如今的主要矛盾是水分,傳統的“精耕細作”容易導致土壤中水分散失,而“懶人種地法”則更適合涵養水分。
作為享受中國政府津貼的農業專家,王貴滿近年來一直致力于保護性耕作的研究與推廣,經試驗證明:秸稈還田,有助于緩解風蝕土地,保護黑土層,減緩水土流失,秸稈腐爛在地里,還可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
據了解,美國、加拿大的大型農場,基本都采取保護性耕作的方式,而作為中國的“大糧倉”,東北地區正在大力推廣高光效免耕輪作新技術,不僅能提高糧食產量、涵養水源、培育地力,還將有助于推進農業規模經營及現代農業的發展。
據了解,吉林省今年計劃推廣高光效新技術200萬畝。“保護性耕作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如土地生態恢復后,為了保證農民增產,我們還得積極防治病蟲害、鼠害,消除火災隱患,而這些問題,都還需要配套研究解決。”王貴滿說,從中國東北農業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高光效保護性耕作無疑應該是未來發展方向。(新華網)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