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 巴克萊銀行近日發布全球貿易報告,報告顯示自從發生金融危機以后全球貿易呈現失衡發展,貿易順差國正向發達國家的方向發展,同時這些國家的國內債券市場(特別是以本幣定價的債券市場)也在不斷成熟。
巴克萊對全球經常賬戶的失衡作出了以下詳細的描述:
這就是說,自從發生金融危機以后,全球貿易發展呈現了一個明顯的特征——排除日本在外的發達經濟體的出口/gdp整體比重在2011年達到了新的高點(31.2%),稍微超出了之前在2008年達到的30.6%的高點,同時,新興經濟體的該比重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相對于2005和2006年創下的39.4%高位,去年的比重只有33.1%。這主要是由于2007年以來,新興經濟體的gdp增長遠超出它們的出口增長:在2007-2012年期間,新興經濟體的gdp擴張了72%,而出口只擴張了55%(包括以美元計算的商品和服務出口)。相反,對于發達經濟體(這里指oecd成員國),出口在這個時期里增長了17%,而gdp只增長了11%。
同時,在金融危機以后,新興經濟體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經收縮了5.3個百分點,而它們進口占gdp的比重收縮的幅度就小多了,2011和2012年的比重約為30.1%,相對于2004年33.5%的高點,只收縮了3.5個百分點。這明顯反映了,當金融危機在08年四季度和09年一季度席卷全球的時候,新興經濟體政府所采取的應對措施,促進了國內需求的增長。因此,在2007-2012年期間,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增長了62%,雖然仍小幅落后于gdp規模72%的增幅。相反,2007年以來,發達經濟體的進口只增長了15.5%,比16.7%的出口增長還弱,主要因為歐美的公共和私營部門都在去杠桿化。
來源:華爾街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