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鎖定“三農”,實現了糧食的連年豐收,糧食總產量連續六年達5億噸以上。面對糧食連年增產的大好形勢,我國的糧食安全是不是可以高枕無憂?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全國兩會部分代表委員。
我國糧食自給面臨壓力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創下歷史新高,進口的糧食突破了7000萬噸。
我國糧食產量已經實現了九連增,但仍面臨著水資源日益缺乏、干旱面積擴大、氣候災害頻發,農村勞動力匱乏等問題。
在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秦博勇看來,國內糧食生產沒有形成規模效益,糧食市場收購價格偏低,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國家補貼力度不夠等因素嚴重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各地已不同程度出現土地撂荒現象,本應一年三熟的地區只種兩季,一年兩熟的地區只種一季。”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柏鄉國家糧食儲備庫主任尚金鎖認為,受自然環境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我國糧食出現減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出現減產,就會威脅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農戶存糧減少 糧食消費群體發生變化
隨著我國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全社會對糧食的需求量將持續增長。但我國糧食供應仍處于總量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狀況,糧食安全存在不可低估的風險和隱患。
在兩會召開之前,尚金鎖對1200多農戶的存糧狀況進行調查發現,我國農民存糧觀念和糧食消費群體發生明顯變化。
農戶存糧大幅下降已成為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的隱患。尚金鎖說,在他調查的農戶中,85%基本不儲存小麥,10%人均儲存小麥為300斤,5%人均儲存小麥在300斤以上,95%的農戶把玉米全部銷售。
“過去,每戶農民家里的存糧可以維持兩到三年,現在太少了。”尚金鎖認為,存糧減少的原因是農民食用余糧大幅下降,除了調節口味以外,基本不吃糧食。另外,散養家禽、家畜的農民越來越少,間接降低了糧食自用量。
尚金鎖表示,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加快,今后會有大量農村人口成為市民,過去的糧食生產者正在逐步轉變為吃商品糧的消費者。
增加地方糧食儲備 提高農民產銷補貼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