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腸胃疾病已經成了近幾年養殖對蝦的主要病害,其發病頻率在所有對蝦疾病中一直高居首位,而且最可怕的是,對蝦腸胃疾病在發病初期很容易被忽視。
一般養殖業者都是到了對蝦腸道段節、充水,甚至空腸空胃或白便出現時才會察覺和重視;然而,當出現了嚴重的腸炎癥狀、空腸空胃和白便時才采取措施處理,已有很高的風險性:或是處理不好,繼發病毒病,引起爆發死亡;或治療雖似穩定了,但不上料,最終產量低;而且這些患有腸胃的弱勢群體,在有刮風下雨、水變、蛻殼,都會有部分出現偷死,而且發病后期能夠完全恢復的極少。
以下是筆者根據多年的養殖經驗,結合對蝦生理和病理,系統分析對蝦腸胃疾病的犯病過程,探討腸胃疾病預防的最佳時機和處理措施,供廣大養殖業者參考。
對蝦空腸空胃發生的過程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有征兆,雖說引起腸道疾病的有病毒感染、細菌感染、中毒、寄生蟲、應激等,但都有規律可循,也都有相應的征兆及發展演變過程。
中毒性和應激性腸道疾病,具有發病快,發病率高,會有大量對蝦同時出現同樣的癥狀;如處理得當,恢復快,死亡率低。
傳染性腸胃疾病具有傳染性疾病的發病規律,具有從感染、出現癥狀、癥狀加重、死亡或回復等規律。
引起對蝦腸胃疾病主要是傳染性的,具有典型的發病規律——
第一階段,也即使發病早期,對蝦的特征有:腸道與肌肉的界模糊,輪廓不清晰;糞便成型、均勻,顏色發綠、紅、黑或變淺。此時是治療的最佳時期。
第二階段的典型特征是:對蝦空腸不空胃,糞便成型但不均勻、較短或粘連。此階段采取相應的措施,治療的成功率極高,一般不會造成死蝦,但會影響生長和提高飼料系數。
第三階段。該階段的對蝦呈現典型的腸炎特征:腸道斷節、充水、紅腫、稀糜,有白色或黃白色粘液;糞便短碎,稀糜,或有少量紅色、黃白色糞便。此時是成功治療的最后機會。
第四階段,對蝦明顯出現空腸空胃,糞便稀糜或白便。此時治療的成功率較低。已出現明顯白便的池塘,即使得到控制,但會有較多對蝦厭食,從而出現逐漸死亡,最后成活率較低,飼料系數高。
針對以上發病的過程及規律,結合生產實際和以往成功處理的案例,筆者將各個階段的處理思路及采取的措施分析如下:
第一、二階段:腸道與肌肉的界模糊,輪廓不清晰;糞便短、碎,顏色發綠、紅、黑或變淺。此兩個階段對蝦的腸道微生態系統紊亂,腸胃機能下降,對蝦的抵抗力下降。該情況跟環境的微生態、水質因子有較大關系,所以應通過改善環境因子和池塘微生態、腸道微生態調理和提高免疫力方面入手。
常用的措施是:
①解毒:水毒凈(3-4畝/包)或池底解毒丹(2畝/包)干撒,解除重金屬、死藻、消毒劑殘留等有毒物質,恢復池塘正常、無毒的生態環境。
②氧化底部:用福地安(3畝/瓶)+降解靈片(3畝/包)干撒,底質較差的池塘隔天再灑一次。氧化池底還原性有機質,抑制池底有機污染物的惡性腐敗和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提高池底的氧化還原電位,提高池塘的自凈能力。
③綜合調理,提高免疫力:促長大泡王(120斤/瓶)+多維(120斤/包)拌料投喂,每天2餐,連用5天。實踐證明,養殖前期堅持用促長大泡王和強效促長劑輪換拌料投喂的池塘,對蝦較少出現腸胃疾病和白便現象。
第三階段:腸道斷節、充水、紅腫、稀糜,有白色或黃白色粘液。糞便短碎,稀糜,或有少量紅色、黃白色糞便。此時是成功治療的最后機會。如若再往下發展,便會出現空腸空胃,糞便稀糜或明顯白便等現象。由此可見,出現嚴重的臨床癥狀時,腸道的免疫屏障已基本消失,功能紊亂,感染已開始嚴重。因此,需從水處理和抗感染入手,同時還要提高對蝦的食欲,讓病蝦可以吃到藥餌。
建議措施:
①水處理:水毒凈(3畝/包)潑灑以解毒和恢復環境生態,2小時后用魚蝦衛士(2畝/瓶)潑灑,嚴重的再用魚蝦衛安(3畝/瓶)潑灑。降低池塘的病原微生物特別是弧菌。
②增食欲:晚上用開胃解毒靈(1畝/包)+速安(1畝/包)潑灑,促進食欲,為藥餌投喂做鋪墊。
③停止喂料1天,潑灑完開胃解毒靈的第二天用魚蝦衛士(150斤/包)+魚蝦力士(120斤/包)+多維(120斤/包)拌料投喂,每天2餐,連用5天。
第四階段:厭食、空腸,糞便短碎、變色,嚴重的空腸空胃。
建議處理措施:
①水處理:水毒凈(3畝/包)潑灑以解毒和恢復環境生態;2小時后分別用魚蝦衛士(2畝/瓶)和用魚蝦衛安(3畝/瓶)潑灑;晚上福底安(3畝/瓶)+底加氧(3畝/包)干撒,嚴重的隔天再用一次。降低池塘的病原微生物特別是弧菌。
②增食欲:開胃解毒靈(1畝/包)+速安(1畝/包)潑灑。
來源:中國水產養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