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企業高舉國際化大旗爭相涌入中國市場的當下,中國乳業的風云變幻可謂風云詭譎。2013年7月,中國乳業巨頭伊利宣布與美國最大牛奶公司dfa達成戰略合作。這一消息讓整個乳業為之側目。
其實伊利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已邁出了了集團的國際化步伐,1998年,伊利已率先引進世界著名的瑞典利樂公司的液態奶生產線,此后又逐步引進大量國際先進的奶牛養殖、乳品加工設備和技術,還多次派員赴海外學習培訓。在生產設備、技術等層面,伊利等國內乳企早就在不斷的交流中趕上了國外同行,甚至更為先進。
在國際化進程行進當中,伊利要同時面對消費者對市場要求的變化,21世紀的國人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食品安全也成為關注焦點;同時乳制品的消費需求增速又更加快,乳企面臨著國內原奶供應偏緊的形勢。
因此下一步加緊全球織網,即去尋找“外源”,去國外尋求原材料的穩定供應,也去尋找“外援”,引進外國的奶源管理技術。伊利的全球戰略在此形勢下,更加清晰了起來。
作為從中國乳都走出來的頂級乳企,伊利尋求合作的目標自然要定格在全球更高量級更優質的乳企身上,在“黃金奶源帶”的另一端的北美大草原上,也有個“乳都”,叫堪薩斯城,孕育著美國最大的牛奶公司dfa,同樣在尋找和觀望國際化合作機會的dfa,看中了伊利中國乳都的出身和中國市場的龍頭地位,兩個分別擁有著中美兩國最大的牛奶公司內蒙古伊利集團和美國奶農公司(dfa)一拍即合。2013年7月,伊利集團和dfa牽起手來,正式達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中美兩國的乳業合作寫下了重要的一筆。
這是伊利全球“織網”的重要一步,美國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國家,土地資源豐富,種植業和畜牧業都很發達。奶業在美國畜牧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所有畜產品銷售收入中奶業位居第二,僅次于肉用牛。2011年,美國乳制品出口總價值達到了創紀錄的45億美元。另外,與澳大利亞等國采用的牧場放養不同,中美兩國都是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奶源管理方式的相似使兩國企業的技術交流和交易更加容易。伊利全球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美國。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