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了一月之久的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終于在5月6日達到了高潮。農夫山泉赴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與京華時報眾記者當眾激烈辯論,同時也回答了來自全國各路媒體的質疑。整場發布會歷時近3個小時,從開始的劍拔弩張直至最后臺上臺下都盡露疲態,可以說,“標準門”事件通過這3個小時的集中“發泄”,已接近無話可說。
以筆者見,凡是能夠長時間辯論的話題,基本都是“牛頭不對馬嘴”式的辯論。當然,這并不會影響其精彩程度。其實,評價一場辯論好壞的重要指標,在于雙方攻擊時選擇的角度和防守時自圓其說的能力,而非一定要判出個孰對孰錯。故而,從辯論的層面來看,這場發布會精彩有余。
發布會之后,如果不再突發戲劇性拐點事件的話,不妨可以嘗試著蓋棺定論了。
應該說,“標準門”事件已成為近期公眾熱議的焦點,貶農夫山泉者有之,貶京華時報者有之,各打五十大板者有之。這些都是從“負能量”角度來看問題,殊不知,這場“大戲”所產生的“正能量”要遠遠大于“負能量”。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一場多贏的比賽,幾乎沒有輸家。那么,贏家都是誰,都贏在哪里了呢?
首先,消費者是最大的贏家。“標準門”事件給廣大消費者上了一堂關于水標準的科普課,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正是因為有了對“運動員”的標準之辯,才會督促“裁判員”盡快完善目前混亂或缺失的標準。事實上,推動的效果已經顯現。退一步,在更完善的標準出臺之前,飲用水的安全性也會大大提高,因為其他水企想必都不愿“前仆后繼”。而為了自證公正,京華時報未嘗不會再找一家來“開刀”,其他媒體也有可能照方抓藥。在這種風聲鶴唳的形勢下,消費者喝到的水,只會比以前更安全。
來源:證券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