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馬肉丑聞”還未平息,潛藏多年的魚肉以次充好現象又再度浮出水面。海鮮產品在歐洲被錯誤標注的現象在業界非常普遍,檢測表明,一些歐洲國家某些特定種類魚肉發生錯誤標注的情況超過1/5,目的是以次充好,賺取更高利潤。而美國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在紐約出售的海鮮有約39%都涉嫌假冒。
在歐洲早已有之
德國馬克斯—魯伯納研究所漁業問題專家哈特穆特·雷拜因博士2月20日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魚肉造假在歐洲早已有之。不少研究所都發表過報告,指出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英國的漁業廠商有意給低價魚貼上名貴魚肉的標簽,目的是以次充好,賺取更高利潤。歐洲當前還沒有專門的機構來調查、評估魚肉亂貼標簽的問題。
德國聯邦農業、林業和漁業研究所發言人米夏埃爾·韋林也向本報記者證實,海鮮產品被錯誤標注的現象在業界非常普遍。他還推薦記者就此問題采訪德國蒂嫩海洋漁業研究所所長格爾德·克勞斯。由于克勞斯正在開會,采訪未能進行。但根據奧地利《標準報》18日的報道,克勞斯認為歐洲的“(魚肉造假)問題非?,F實”。特別是諸如比目魚等價格昂貴的魚肉,常常成為假冒對象。歐洲比目魚非常受青睞,但因數量稀少,所以常會被其非洲同類替換,而后者的售價明顯更低,口感也更差。此外,市場上銷售的三文魚很可能是鱒魚,而外行人有時很難分辨兩者的區別。
歐洲的檢測表明,—些國家某些特定種類魚肉發生錯誤標注的情況超過1/5。研究發現,在抽檢的德國產鰈科魚中,1/4與標注名稱不符。研究人員還發現,24%的西班牙產蝦肉檢測品存在欺詐行為。
其實魚肉以次充好的現象并不是上述國家獨有的,也不是最近才發生的。愛爾蘭農業、食品和海洋部部長西蒙·科弗尼曾表示,“愛爾蘭多年前就發生過魚肉以次充好的現象,比如用便宜的三文魚冒充貴重的三文魚。因此,愛爾蘭食品安全局才決定定時對超市中的價錢出奇便宜的魚肉食品進行定期檢查”,“此后這項針對魚肉的檢查擴展到了針對所有特價的冷凍肉類食品——因此才牽扯出了此次波及歐洲多國的‘馬肉丑聞’。”
魚肉造假事件一經披露,很多家庭已經放棄購買冷凍魚排,轉而購買新鮮活魚。本報駐比利時記者住所附近商場里的鮮活魚肉已經開始供不應求。
來源:轉載: superma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