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糧食危機陰霾迫近的主流語境中,作為一種總量日益萎縮的戰略資源,農用土地日益顯得珍貴。一方面是18億畝耕地紅線高懸于國人和公權部門頭上,另一方面則是城鎮化、工業化的滾滾煙塵席卷大江南北——如此情勢之下,“保護農地”的口號似乎被賦予了天然的道義優勢。
在國土部門查處非法用地的相關文件中,勒令破壞土地者恢復土地原貌成為慣常做法。不過,在現實中,如此凜然之言除了要遭遇陽奉陰違的尷尬,更重要的問題是,許多被礦產開采、工業建設等非法破壞的土地即使能夠復耕,農民也難以收獲“完璧歸趙”的喜悅——土層已經遭到破壞,地力元氣大傷,產量大大降低,農民耕作積極性亦不如前,部分地塊甚至出現撂荒。從土地利用的角度考量,農民贏了道義,卻輸了效益。
廣東湛江雷州市唐家鎮軍營村便正面臨這樣的困境:當地千畝由鹽灘改造而來的農田因種糧收益較低被承包給別人非法挖成了魚塘和蝦塘,由于沒有享受到養殖收益,有村民要求收回耕種,但也有部分人認為,填塘還耕后土地收益會大大降低。
許多農民之所以不滿破壞土地行為,更多糾結的不是土地利用方式,而是謀求在土地開發中獲得最大收益。在雷州這個案例中,只要能夠打通村務公開和自治民主兩道瓶頸,讓村民能夠切實分享到養殖經營的收益,那么復耕與否其實并不重要。
廣而論之,我們應辯證而不是教條地看待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在遵循法治原則的前提下,村民應被賦予自主選擇土地利用方式的權利。如此,鄉村社會的經濟活力才能得以釋放,土地資源才能真正成為農民身邊的聚寶盆。
“真是前人造福,后人造孽啊!”9月5日,雷州市唐家鎮軍營村,年近八十的李八望著眼前一片被挖成魚蝦塘的農田,顯得有些無奈。
老人眼前的這片土地頗有來歷。1997年,雷州市獲得廣東省財政百萬元支持,將軍營村和相鄰元奏村3000畝鹽灘開發成農田,其中軍營村有1700多畝。
然而,在未獲得國土部門批準的情況下,承包軍營村土地的經營者私自把千畝農田挖成魚蝦塘。雖然雷州市國土局多次到現場執法,但未能有效制止挖塘行為。
如今,千畝農田已經難以恢復。農田變成魚蝦塘,是也,非也?一場爭論已在軍營村村民中進行了近10年。
鹽堿荒灘變成農田
來源:南方農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