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泰國首都曼谷召開的關于ems(早期死亡綜合癥)/ahpns(急性肝胰臟壞死綜合癥)及其相應病理研究的區域性緊急磋商會上,泰國水產專家chalorlimsuwan教授指出,馬來西亞和泰國發現ems的池塘,多為早期水質處理時過量使用過微生態制劑的蝦塘;而在養殖全過程未使用微生態制劑的池塘并沒有發現ems。此觀點一出,引起了業內一片嘩然。
無獨有偶,在農村寶典水產版的官方微博上,也有網友關于微生態制劑的使用發表了評論:“濫用生物制劑,導致對蝦得病;極少用之,則五池蝦均養成。”也有網友評論:“微生態制劑只具有模糊療效。”
為此,記者采訪了一些微生態制劑生產企業負責人和業內專家,他們均表示,對于微生態制劑科學選用、適時適量很重要。
對于泰國專家提出的過量使用微生態制劑可能導致蝦病的問題,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總經理龔守成認為,使用微生態制劑,首要的關鍵問題是科學選用;第二個關鍵是做到適時適量。“微生態制劑的使用要結合‘四理’。”龔守成介紹,分別是天理、水理、生理、藥理。“天理就是要結合好當時的氣候和天氣,水理就是要結合好池塘當時的水質環境,生理就是要結合魚蝦的肝、胃臟內部生理狀況,藥理就是要明白所施用藥物的作用機理。其中每個環節都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每個環節的失誤都有可能導致魚蝦的病害,而不是說問題就單一存在于藥物方面。”
對此,海科生物科技(湛江)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緒滿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過量使用的話,肯定會有副作用,這是一個物極必反的道理。”許緒滿表示,對蝦養殖前期不宜使用太多微生態制劑,而且要選擇好品種和用途。比如em菌粉,如果使用過多,可能會導致藻類大量發生,造成池塘水華,對水質造成惡劣影響。”
而拜耳(四川)動物保健有限公司水產業務部經理劉濤則認為,泰國專家的觀點中有兩個重要的關鍵詞:“早期”和“過量”。“這是必須注意的,不能因為有人用過某種微生態制劑出現問題,就全盤否定這個產業。”
來源:南方農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