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王小姐打進本報熱線:
我在高沙商業街上看到一家專賣進口食品的店,里面有多個國家的零食,但有一些有中文標識,有一些沒有。沒有中文標簽的進口食品,看包裝上的外文說明像看天書一樣,太不方便了。不知道我們去買進口食品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如何鑒別冒牌貨?
本報記者莫利卡核實報道:
記者找到了讀者王小姐所說的位于高沙商業街的進口食品專賣店,店面不大,大概二三十平方米左右。除了出售一些杭州、蘇州、上海等地特產外,大部分食品是來自國外的,有韓國餅干、越南咖啡、泰國飲品和日本、馬來西亞的糖果等。
進口食品包裝都十分精美,記者在貨架上查看了一些進口食品的包裝,發現有一些包裝外貼著中文商標,標著產品的中文名稱、原產國、進口商、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一些信息。
也有些進口食品包裝都是外文,一個中文標簽都沒有,也沒有中文注釋。記者向店員詢問一款泰國牛奶的生產日期與保質期,店員看了看包裝上的一些數字與英文字母,竟然也看不懂。最后店員表示她也不知道應該怎么看。
那么,為什么有些進口食品有中文標簽而有些則沒有呢?店員回答道:“我也不知道,貨不是我進的,有的進來要打標簽,沒打的我也看不懂,全是英文、韓文、日文。”
記者又來到了高沙的一家連鎖便利店,里面也出售幾種進口食品,但每個進口食品的包裝上都貼了中文商標。在福雷德商場的地下超市,店員告訴記者:“沒有中文商標就不能賣的,不貼的話工商局來查會沒收商品、罰款的,上一次有批紅酒進過來忘了貼就被罰走了。”
那么,進口食品是不是都應該統一貼中文標簽?還是全外文的進口食品才是正宗的?
記者就此采訪了杭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開放區辦事處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對方稱,根據《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條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有中文標簽、中文說明書。標簽、說明書應當符合本法以及我國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
而沒有中文標簽的一部分進口食品,有些是商戶私自帶回國或是通過非法渠道流入國內的,工作人員建議顧客在購買這些進口食品時更需留一份心眼。
來源:轉載: superma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