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奶業供求鏈扭曲嚴重
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等西方媒體近日連續報道,中國人的搶購行為導致澳洲超市嬰兒奶粉出現缺貨乃至脫銷,直接損害當地嬰幼兒權益。某些媒體嗆聲發問,誰動了我的奶粉?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國家中奶賤傷農,牛奶價格甚至低于瓶裝水。在這背后,是國際品牌商高度壟斷之下,全球奶業供求鏈嚴重扭曲,上游的生產者和終端消費者深受其害。唯有正視和破解這些深層問題,方有望終結全球奶業怪象。
結構性供需矛盾
在悉尼街頭,一名中國游客向記者吐露心聲:"國產嬰幼兒奶粉不敢買,國內市場上洋品牌又太貴,大家當然要趁出國機會多買奶粉。"
一些行業專家指出,國人在境外扎堆搶購奶粉的行為說明,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存在嚴重結構性供需矛盾。中國需求對國外奶粉市場造成的沖擊,正體現了這種矛盾的外溢效應。
目前,洋品牌占據中國嬰幼兒奶粉高端市場超過80%,近兩年來最高漲幅累計超過60%.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12年12月21日國外品牌嬰兒奶粉零售均價為每公斤200.71元。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奶價動蕩走低,在西方奶業,奶賤傷農問題普遍而突出。當前,歐盟國家每公升牛奶僅售0.2歐元(約合0.26美元)至0.25歐元(約合0.33美元),澳洲每公升牛奶價格零售價不過1澳元(約合1.05美元),甚至低于瓶裝水價格。
一邊是國際市場上原奶價格低迷,一邊是洋奶粉在華坐地漲價;一邊是歐盟奶農噴奶反對低價,一邊是中國父母全球搶購奶粉。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上述供求亂象?分析人士指出,國際大品牌商壟斷優質奶源,中外奶業存在巨大差距,供貨商借助壟斷地位操縱價格,西方農牧業投資政策以及中國消費者信心均是重要因素。
差距蘊含機遇
一位業界人士形象地比喻,中國奶業是"生產環節的矮子,加工環節的巨頭".此語形象道出了中國奶業的特點、中外奶業差距及雙方互補性。
中國衛生部2010年4月出臺的國標把每百克生乳中蛋白含量調整為2.8克,低于發達國家3克以上的標準;每毫升菌落總數更是較西方主流標準高出20倍。這些差距體現了中外奶業在資源稟賦和生產模式方面的天壤之別。
來源:轉載: superma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