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期以來,一些蔬菜價格演繹了“過山車”一般的瘋狂行情,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有起伏是正常現象。但過度的起伏,不僅給市民生活帶來較大影響,也不利于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和農民增收。價格的大起大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蔬菜價格上漲幅度最大的環節在“最后一公里”,因此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產銷模式應不失為一項良策。
核心提示
去年春季白菜價格8分錢一斤,今年白菜賣出了豬肉價:“一棵白菜售價能買一斤半豬肉”。蔬菜作為一種商品,價格小幅波動是市場自發調節的結果,但“過山車”一般的瘋狂行情,不僅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更關系到老百姓的菜籃子,對市民生活有直接影響。
近年來,買菜貴、賣菜難問題交替出現,一方面,菜價過高,居民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對城市低收入群體尤其不利。另一方面,菜價過低,尤其是蔬菜滯銷導致許多菜農血本無歸,不僅損害了菜農的經濟利益,也對我省蔬菜產業帶來巨大沖擊,影響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當前正值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圍繞“三化”協調發展,加大農業結構性戰略調整的關鍵時期。菜價大起大落必然帶來生產的大起大落,讓農民無所適從,加劇對未來預期的不安心理,挫傷其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和農民增收。因此,對于價格的大起大落,則必須探究其背后的影響因素,尋找應對之策。
波動背后是非正常因素的作怪
長期以來,蔬菜的價格存在著“大小年”輪回的現象,由于蔬菜生產有一個自然周期,并且具有易腐性的特點,其產量與價格存在著周期性的循環變動,形如蛛網,經濟學上稱“蛛網理論”,就是當期價格的高低將決定下期生產的多少,而一旦生產出來,下期的價格將由下期產量決定。比如在2010年,由于韓國“泡菜危機”,導致國內大白菜價格大漲,農民開始擴大種植白菜和卷心菜,2011年春季,卷心菜價格跌到8分錢1斤。接著農民又大幅減少了白菜的種植,最終導致今年“白菜賣出了豬肉價”這樣的市場奇觀。
蔬菜價格的暴漲暴跌完全超出了正常的預期。背后的原因有三:小農經濟自身的弱點,流通環節存在的缺陷和宏觀調控錯位。
來源:河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