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
繼9大知名國產茶葉品牌陷入農殘疑云之后,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立頓也響起“警報”。綠色和平組織的2份茶葉農藥殘留調查報告在國內茶葉行業掀起軒然大波,科學種茶控制農殘,推進可持續茶園認證建設已經成為不容回避的趨勢。
進口國產兩重天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綠色和平共抽檢了四種“立頓”牌袋泡茶,其中紅茶產品獨善其身。
根據聯合利華聲明內容,“立頓黃牌紅茶原料是百分百進口的,完全符合我國的國家標準。立頓綠茶、鐵觀音和茉莉花茶系列產品原料和成品都定期送往國家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測,以確保其完全符合我國國家標準中相關質量安全的要求。”
可見,被指存在農殘問題的立頓綠茶、鐵觀音和茉莉花茶系列產品均采用的是國產原料。
公開資料顯示,立頓紅茶是拼配茶,原料來自全球多地。目前立頓在肯尼亞擁有自己的茶園,紅茶中大部分茶葉來自肯尼亞,部分來自南亞地區。還有很小部分來自其他地區。
可持續茶園才是“王道”
記者獨家了解到,在4月23日上午,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與綠色和平組織農殘調查項目組召開了一次閉門會議,雙方就控制農殘等焦點話題展開交流。
王靖表示:“其實我們和茶協、農業部的工作大方向都是一致的,大家都認識到大量使用農藥會危害環境、污染食物,而且我們現在已經有技術能力通過物理的、生物的辦法來減少農藥使用。希望主管部門和協會應該拿出決心督促企業承擔責任,發揮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
綠色和平組織呼吁包括“立頓”在內的所有茶葉企業將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訴求,立即停止使用高毒劇毒農藥,并立即制訂詳細可行的農藥減量計劃,著手建立完善的茶葉供應鏈追溯體系,對茶葉的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
這與茶協正在推進的一項行業改革不謀而合。今年3月,茶協組織編撰的《中國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指南》正式出版發行。《指南》從茶葉種植與采摘、茶葉生產/加工過程控制、茶葉的包裝、倉儲、運輸過程控制、茶葉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環境友好和社會責任等六個方面闡述了中國茶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針、具體內涵和工作方向,希望為中國的茶葉生產者提供改善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參考框架。
來源:南方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