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六大專家的集體倒戈,最近沸沸揚揚的雅培奶粉事件,似乎出現了一絲逆轉的痕跡。至少目前,它的檢舉者正在從“原告”變成“被告”。
最近,雅培奶粉因為一份來自第三方調查機構cerresearch的報告深陷“質量門”風波。但是這幾天,報告中提到的專家之一,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裕明卻率先聲明,自己“是在咨詢幌子下被惡意利用的所謂專家之一,cer不管其結論如何,手段過于卑劣!”
“質量門”突然演變成“利用門”,誰是誰非還很難看清。不過,所謂的“第三方調查機構”卻開始走進我們的視野。它們的報告是怎么出爐的?結論可信嗎?到底有沒有人來監管?
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雅培“最差洋奶粉”事件,就是因為一份第三方調查報告而起。在這家調查機構的網站上,列出了其報告對三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股價的影響。當對某公司負面報告發布后,該公司的股票就會出現大幅下滑。以雙金生物的報告為例,在其發布報告當天,雙金生物的股價為10.75美元/股。之后雙金生物的股價一路暴跌,最低至0.65美元/股,跌幅近16倍。因此其雅培報告背后的商業目的引人猜想。
“第三方”一般是獨立于當事各方之外,不存在利益糾葛,以公正、權威的非當事人身份,根據有關法律、標準或合同所進行的調查活動,所以“第三方調查”又稱為公正調查。例如一些企業會邀請“第三方”進行市場占有率或顧客滿意度調查,很多政府部門也越來越多的引入“第三方”進行效能評價。
由于行業特點,公正、科學、權威、真實本應該成為這一行業的立身之本,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記者以委托人的身份致電一家調查公司,要求進行多個知名品牌的滿意度調查。
記者:幫我們把這個品牌,它的滿意度能夠做得高一點,可以嗎?
第三方:可以,但是這個高的話具體什么級別,得有一個量衡的一個標準,咱們再具體定,因為你所謂的高的話咱們必須有一個執行的一個標準嘛,對吧?
記者:至少在北京海淀區這一塊兒它能夠在其他品牌中往前提,能不能在調查問卷中幫我把這個體現出來呢?
第三方:沒有問題。
在另外一家知名的調查公司,記者得到的也是“能夠造假”的答復。
記者:你們這個調查結果能夠稍微傾向于那個品牌可以嗎?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