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遭遇“3·15”信任危機后,3月22日麥當勞北京三里屯店悄然重新開業,并且在其店外用易拉寶張貼道歉信,“對于我們給您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請您接受我們誠摯的道歉?!痹谥醒腚娨暸_“3·15”晚會節目中,麥當勞三里屯店被揭露雞翅超過保溫期后不被取出、甜品派以舊充新以及食材掉地上不加處理繼續備用等。節目播出后,麥當勞通過微博致歉,表示將對這個個別事件進行調查,以行動向消費者道歉。在央視“3·15”晚會曝光的,除了麥當勞,還有家喻戶曉的超市巨無霸家樂福。洋品牌又一次集體在中國遭遇信任危機。
洋品牌一度在國人心目中是高質量、高價位,更是高品牌?,F在洋品牌在中國市場上不斷變壞,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商品問題增多,關不上門的西門子冰箱,虛抬價格到減少氣墊的耐克籃球鞋,后尾燈缺陷的豐田汽車……不一而足。洋品牌在國人心目中失去了昔日的光環,褪去了色澤。
中國社科院2011年11月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稱,被選中評價的300家企業,26家得分為0甚至負分企業中外資企業占了大頭,共有19家。其中,阿迪達斯、戴姆勒·克萊斯勒、可口可樂等均“榜上有名”。
洋品牌到底怎么了,為何在中國市場變壞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洋品牌的問題還是出在外商自己身上,并非是受國內市場的影響。
或許會有外商或國人認為,是中國的質量環境使然,更是誠信和道德缺失的影響,中國有句古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筆者以為,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倒是有洋品牌“搬起石頭砸自己腳”之嫌。
讓我們看一個事例。2011年1月,家樂福被曝光涉嫌價格欺詐,其在一些城市的部分超市存在虛構原價、低價招徠顧客高價結算、不履行價格承諾、誤導性價格標示等多種價格欺詐行為。對此,國家發改委責成相關地方價格主管部門依法予以嚴肅處理,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五倍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或無法計算違法所得的,最高處以50萬元的罰款。中國現在的市場環境已經今非昔比,一些洋品牌的小算盤很難逃過規則的懲罰。相反,中國許多品牌卻步步為營,通過重視質量,提升品質,一躍成為國際品牌。
洋品牌變壞還是自身不檢點,是自己壞了名聲,而非別人的錯誤。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